生物活性物質的攝入可以有效提升人體健康水平,然而,一些活性物質因其溶解性及穩定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不足的問題而導致難以應用。微膠囊技術是包埋、保護和遞送生物活性物質的常用技術,選擇合適的膠囊化應用技術對生物活性物質穩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生物活性物質種類多樣、性質差異較大,對微膠囊化的方式要求上存在差異。
近日,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寧德山等在《食品研究與開發》上發表題為“生物活性物質微膠囊化應用研究進展”,該文對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中不同種類生物活性物質的理化性質、發揮效用途徑和面臨的主要挑戰進行系統性和全面性的總結,聚焦典型生物活性物質在微膠囊化應用時的壁材和方法選擇,以期為生物活性物質微膠囊化的設計、制備和研究提供新思路與指導。
隨著食品及醫藥行業對天然來源原料的需求,生物活性物質的開發得到很大關注,克服生物活性物質在產后儲運過程的損失問題,以及低生物可及性解決方面的研究亟需引起重視。
微膠囊化處理是克服以上問題的較好方法。針對理化特性及作用方式存在較大差異的不同生物活性物質,使用海藻酸鈉、殼聚糖和阿拉伯膠等多糖類物質和乳清蛋白以及大豆蛋白等蛋白類壁材較為常見。除了開發新型的多糖及蛋白作為新型壁材外,對已有多糖和蛋白材料的改性研究也是微膠囊壁材研究的熱點方向,在后續的研究中,應關注多糖和蛋白改性之后,尤其是通過美拉德反應手段改性之后的安全風險,以及微膠囊化后對生物活性物質效用影響的再次驗證。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