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很多奶牛養殖者都在期盼行業出現拐點,但是持續下跌的生鮮乳收購價格也在說明,奶業困境仍在持續。
在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總畜牧師王樂君表示,近期肉牛、奶牛的價格跌幅較大,上半年牛肉和生鮮乳的價格比分別下跌12.1%和12.5%,肉牛和奶牛的養殖陷入了虧損。由于供應慣性增長,短期內價格還會在低位運行,養殖脫困難度較大。
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奶牛養殖行業要如何跨越產業發展周期?成了擺在每個養牛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牧場“減牛”——直面困局
行業步入困境,如何才能渡過難關?去產能成為產業發展重點提及的舉措之一。
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在近期公開表示,2024年生鮮乳過剩情況顯著高于2023年,公斤奶利潤空間為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記錄以來首次進入負值,行業虧損面超過80%。
李勝利建議,2024年適當壓縮奶牛產能,增加淘汰成母牛約30萬頭,每天減少8000噸奶才能大幅緩解產能過剩。
事實上,奶牛養殖產業的去產能工作,早從2023年就已經開始。
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三道橋鎮和平村俊峰牧業,牛群結構調整工作在2023年年初開始,陸續淘汰了幾千頭奶牛。也正是這個決定,為牧場接下來發展儲備了重要的流動資金,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牧場的成本壓力。
俊峰牧業負責人邊俊峰坦言,當初為牧場進行“減牛”工作時,并不是很堅決,但是根據自己進入行業幾十年的預判,邊俊峰還是決定立即開始這項工作。就在2023年下半年,奶牛價格持續下跌,很多地區牧場奶牛收購價格跌至萬元以下。
據悉,牧場淘汰奶牛的數量在2023年達到了約90萬頭。到2024年以來,生鮮乳產能去化初見成效,3月份至今,全國每天消減近4500噸原奶,合計15萬頭泌乳牛,主產區散奶價格已有所上漲。
但目前來看,國內牧場持續進行的“減牛”去產能的工作預計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建議國內排名前二十的大牧場能夠主動減少15%—20%的奶牛存欄量。”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從短期來看,當下奶業急需調整供給量。
對于產業發展而言,要如何盡快恢復供求平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室主任劉長全近期也表示,需求整體上是個慢變量,要想盡快恢復供求平衡,毫無疑問是調整生產能力。“按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原料奶產量增長了6.5%,今年一季度增長5.1%。按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輻射牧場監測數據,2023年8—12月,原料奶產量增幅甚至持續上升。”
在供需失衡的情況下,為何產能還能持續快速增長?劉長全表示,“這兩年大量社會牧場、中小牧場在退出,減少養殖規模。原料奶總產量的增長是大規模養殖主體驅動的,背后原因有大規模養殖主體投資決策邏輯的變化,也有過剩格局帶來的利益分配關系變化的驅動。因此,量多的原因已經發生變化。而且,現在驅動過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供需格局的后續發展以及原料奶價格。”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河北、山西、內蒙古等10個主產省份生鮮乳平均價格同比連跌27個月,為2010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持續下跌的奶價讓很多養牛人壓力重重。據李勝利估算,按每公斤奶虧損0.4元、每頭牛日產奶量35千克計算,一個1000頭牛場每年對現金流的消耗達到240萬元。預計在調整期,小牛場將出現30%以上的退出,部分大型牧場發生重組和并購。適當出清和壓縮產能有利于緩解生鮮乳供給過剩。出售部分中低產牛甚至后備牛,保障現金流安全,是牧場第一要務。
江蘇家惠牧業集團董事長宋慧亭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行業低潮對南方奶業影響非常大,南方退養的速度比北方更快,接下來南方甚至可能出現無奶農省市。“從目前的情況預判,至少要到2025年夏天,奶價才會企穩。現在正在推行降產能,去產能,盡管很‘殘酷’,但我認為是目前唯一的出路,也是必由之路,希望行業早日回歸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
產業“加碼”——追尋出路
伴隨著奶價下跌、奶牛價格走低、養殖成本波動等因素的疊加,奶牛養殖產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在這期間,養牛人一邊縮減養牛場規模,以減少虧損,一邊努力增加自有渠道,等待新一輪產業發展行情的到來。
從去年以來,一款名為“馬五五”奶皮子老酸奶在直播平臺上熱銷。這款以開蓋就有一層黃色奶皮子為典型特征,并具備甜口、量大、價格適中等消費者喜歡的各種“元素”,不僅成為酸奶產品中的一股“清流”,更成為很多行業人關注的焦點。
負責人馬喜軍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當初建設乳品廠只是因為看到本地特色乳品很受歡迎,因此萌生了建廠賣乳制品的想法。乳品廠的順利運轉,也為馬喜軍的小黑山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過剩原奶”提供了最有力的“消化方式”。
事實上,面對著乳品消費的“新時代”撲面而來,傳統奶牛養殖產業早已開始探索奶業市場發展的新趨勢。越來越多的養牛人也開始尋找全新的發展出路,建立自有品牌和渠道。
在記者采訪中,國內很多中小牧場正在或已經走入建設乳品加工廠這條全新的產業發展之路,但養牛20余年的馬喜軍也向記者坦言,從養牛到賣乳制品,再到擴充生產線,品牌能夠打開市場既有著歪打正著的幸運,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這條路對于一個養牛人而言,并不好走。”
內蒙古希吉爾乳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云呼和也有同感。
作為“牛二代”,云呼和更精通如何養好牛,如何和奶牛“打交道”。但是如何和乳品市場“打交道”,這對于他而言很有壓力。
為了給自家品牌琪波爾系列產品找到穩定的產品渠道,云呼和一直都在尋找適合的銷售團隊。從牧場養牛到乳品加工生產,再到跑市場銷售,“這條路遠比想象中的更難。”
在上海睿農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侯軍偉看來,中小型牧場通過自建小型加工廠,把原奶轉化成為乳制品,解決原奶銷售問題會成為當前的一種趨勢。“但中小牧場沒有研判市場的競爭情況,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乳品競爭激烈,價格戰頻繁,中小型牧場所建的加工廠必然會被卷入到市場的競爭當中,這依然很難解決當前中小型牧場所面臨的問題。當然,如果中小型牧場所建設的加工廠能夠生產差異化的產品,比如特色奶酪、休閑零售奶制品等,會存在一些市場機會。”
對此,宋亮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相比于更具“市場經驗”的乳品企業來說,牧場辦工廠賣奶并非易事,“但由于中小牧場抵御養殖市場風險的能力有限,原料奶受制于下游企業的需求,因此,從現實情況來看,中小牧業發展這種自有品牌產品加工和銷售,從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市場風險,有助于牧場或是養殖企業的自救。”
行業“格局”——正在改變
“加”“減”之間,很多養牛人在本次奶業市場發展的深度調整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據媒體報道,溫州部分地區的中小牧場,由于奶價太低,并且很多乳企不斷壓低收購價格,或合同到期不再續約,已無法生存,被迫下退出。
而在近日,備受關注的北京雙娃乳業有限公司在呼倫貝爾的阿榮旗奶牛養殖場在第九次拍賣中,最終以2708.055萬元成交。
此外,7月23日,銀川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關于促進銀川市牛奶產業穩定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合理調整養殖規模。按照穩住“基本盤”發展思路,堅決去產能,暫停新建、擴建奶牛養殖場。鼓勵國有企業、社會資本、金融資本通過投資入股、聯合投資、并購重組等方式整合小養殖企業資源,對并購重組后奶牛存欄達50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給予政策項目傾斜。2024年銀川市奶牛存欄穩定在29萬頭左右。
回首奶牛養殖產業發展幾十年的歷程會發現,“變”始終是養牛時代的主旋律。在當前的奶業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從宏觀的產業發展進程還是微觀的牧場養牛之路,變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產業發展的各個方面,也深刻影響著每一個養牛人的未來。
可以看到,原奶價格持續下跌,上下游壓力越來越大。上游奶牛養殖企業以及牧場也在加快優質牛群的建設,不斷加快種源自主進程、支持種公牛遺傳評估和培育、提高飼料轉化率、發展智能化養殖等,提高奶牛生產效率和原奶品質。
在乳品消費端,國家也相繼出臺多種政策促進乳制品消費。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液態奶標準,規范復原乳標識,促進鮮奶消費。與此同時,下游企業也在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拓展銷售渠道。
在記者采訪中,很多養牛人坦言,對于當前奶牛養殖產業的發展雖然有些“看不清”,但是他們始終相信挑戰往往與機遇并存,只有跟準市場節奏,才能穿越養牛周期的“迷霧”。
未來的奶牛養殖行業該如何走?
宋亮表示,從長期來看,奶業需要根據各地土地、草料等情況來統籌奶牛飼養和原奶生產量。這一做法有些類似于配額,有助于行業進行資源統籌利用并實現供需平衡。此外,還可以建立起統一的供求預測預警體系,通過以銷定產來助推奶牛養殖業有序發展。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