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話題#人口出生率今年或迎小陽春#一度沖上熱搜第一,多位專家預測,今年出生人口數量應該會出現一些向上波動。人口、出生率一直是國家、社會持續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近年來,隨著中國出生人口數量持續走低,各地、各有關部門積極展開行動,努力解決“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等社會性生育難題,例如近日,江蘇將“胚胎培養”等13個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和椎管內分娩鎮痛項目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廣東首次省級聯動發放“托育券”,3歲以下寶寶托育最高可抵2000元……
人口總數今年能否逆轉回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末全國人口總數為141175萬人,同比減少8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為近61年來的首次負增長;2023年末全國人口總數為140967萬人,人口總數繼續下滑,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而這一現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近7年來中國新生兒數量持續減少,2023年全國出生人口數量為902萬人,同比減少54萬人,出生率降至6.39‰。
近十年
新生兒數量
2012年--1635萬
2013年--1640萬
單獨二孩政策實行
2014年--1687萬
2015年--1655萬
2016年--1786萬
全面二孩政策放開
2017年--1723萬
2018年--1523萬
2019年--1465萬
2020年--1200萬
2021年--1062萬
全面三孩政策放開
2022年--956萬
2023年--902萬
不過,受政策激勵、生肖龍年等因素的影響,多位專家預測,2024年出生人口數量將有所增長,中國人口負增長情況有望出現一定緩和。
其中,梁建章、任澤平等在近日發布的《中國人口形勢報告2024》中指出,2024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可能會有小幅反彈,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疫情期間積壓的生育計劃逐漸釋放;二是2023年結婚人數有所增長;三是龍年的吉祥寓意,使得大眾生育意愿有所增加。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任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結合2023年結婚人數增長的情況來看,2024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可能會出現回升;不過,他同時指出,考慮到我國每年的死亡人口數量仍在增長,2024年總人口數量出現正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不想生、不敢生”之外
“不能生”問題需同等重視
為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國家一直在行動,例如,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發布,2022年7月,衛健委、發改委等17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要求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完善和落實財政、稅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等積極生育支持措施。各級政府也先后啟動地方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改工作,發布住房、教育、就業等方面的生育支持配套措施。
其實,導致出生人口減少的原因頗多,既有結婚人數減少、初婚年齡推遲等直接原因,也有生育成本高昂、女性職業發展壓力、年輕群體婚戀觀念變化等深層次經濟社會原因;此外,隨著現代社會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高齡生育困難、不孕不育比例升高,也是現階段生育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將輔助生殖項目納入醫保則同樣是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一環。從2023年北京和廣西兩省份率先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到2024年初,內蒙古、甘肅等將輔助生殖類服務項目納入醫保報銷;再到近日,江蘇宣布將“胚胎培養”等13個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和椎管內分娩鎮痛項目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7月1日起執行,越來越多省份開始推進此類惠民生育支持政策。
不過,人口問題非常復雜,與其他系統性社會、經濟問題相關聯,盡管在多方因素影響下,2024年可能會迎來生育的“小陽春”,但長期來看,出生人口下滑趨勢仍比較明顯,如何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仍然是一個艱巨但必須解決的命題。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