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生率七連降、生育意愿持續低迷的背景下,鼓勵生育再度成為兩會期間的熱門話題。多位人大代表聚焦“父親育兒假制度”、“生育成本合理分擔”、“職場女性生育焦慮”、“育兒支持”等社會熱點,提出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兩會期間,多個相關議題登上熱搜
01
保障公平就業權益,
釋放全職媽媽潛力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3年出生人口為902萬人,總人口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出生人口創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低紀錄,出生率創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受初婚年齡延后、年輕人生育意愿下降、育齡婦女減少等綜合因素影響,《中國發展報告2023》調查顯示,未來出生率可能將延續較低水平。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龐達表示:“為已生育的松綁,才能給未生育的希望。”
兩會期間,全國婦聯提交的《關于助力完善落實生育支持政策 共同經營生育友好環境的提案》提出,要保障婦女享有公平就業機會的法律政策日益健全,在制定實施促進婦女生育和就業平衡的積極措施方面還需進一步著力。調研顯示,三孩生育政策實施以來,有25.39%的被訪企業承認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條件下男性優先的情況;在有女職工生育的930個被訪企業中,有63.40%沒有執行延長產假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萬立建議,建立企業保障婦女權益獎勵機制,通過對企業進行正面激勵,提高企業在保障婦女權益、促進男女平等就業方面的積極性。
全國政協委員吳海鷹則表示,在三孩生育政策背景下,支持全職媽媽再就業對消除生育顧慮、提高生育意愿、釋放全職媽媽人力資源潛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提升全職媽媽家庭和社會地位、促進男女平等的重要保障。
02
中國養娃成本幾乎全球最高,
著力推動建立合理成本分擔機制
近日,育媧人口研究發布了《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報告顯示,中國家庭(不含港澳臺)0-17歲孩子養育成本平均為53.8萬元,養育到本科畢業平均要花費68萬元。另外,報告估算,在中國,撫養一個孩子到18歲的花費相當于人均GDP的6.3倍,僅低于韓國。
有多位代表建議推動設立父親育兒假,推動男性積極分擔養育責任的同時,建立多方共擔的合理成本分擔機制。據了解,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顯示,0-17歲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輔導作業和接送主要由母親承擔的分別占76.1%、67.5%和63.6%。
全國政協委員吳瑞君提出,可探索實施夫妻共享的育兒假,強制男性休假不少于育兒假的三分之一,引導企業消除隱形障礙,營造育兒友好環境。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茅倬彥教授則表示,除了推動男性積極分擔養育責任,還應強化制度建設促進勞動力市場生育成本的分擔,比如,建立多方共擔的合理成本分擔機制,縮小男性和女性雇傭成本差距,保障女性就業權益。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張表齊提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支持政策的建議,包括推動建立父親育兒假制度、建立分級共擔育兒假成本機制、將普惠托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等。他表示,帶薪育兒假的成本不應僅由用人單位承擔,應建立企業、生育保險基金、政府財稅政策等多元責任主體分擔機制,加強政策執行的指導監督并明確懲罰措施,探索靈活休假方式,在提高育兒假使用效果的同時盡量降低對用人單位運營的影響。
03
加強托育服務體系建設,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二孩”“三孩”政策放開后,還有相當比例的家庭“想生不敢生”。為了實現我國生育率向適度生育水平邁進,讓“三孩”政策落地見效,不僅需要生育政策的調整,還需要構建一個配套的經濟社會政策體系。全國政協委員謝文敏表示,“完善生育補貼制度、加強托育服務體系建設,很有必要。”
當前,我國托育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現有托育服務只能滿足7%家庭嬰幼兒照護服務需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斌介紹,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投入已支持普惠托育,全國千人口托位數從2022年底的2.5個增至3.36個。另一方面,我國托育服務機構的價格普遍偏高。根據全國政協2020年調研數據,托育機構平均月收費在2700元左右,占當年我國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6%。
據了解,“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24年民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中心主任賀丹表示,建立科學合理的生育支持政策框架體系是一項需要長久努力和發展的事業,其中最為關鍵和困難的是完成核心制度設計并建立長期穩定的基本財政投入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鐘燦建議,出臺相關政策,為普惠托育服務提供免費或低價場地,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最大限度降低托育服務運營成本,使民辦托育的收費更親民。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健全生育支持政策,優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經營主體用工成本合理共擔機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務供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