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現代牧業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個月,集團預期將取得公司股東應占溢利約2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至2.2億元(2022年同期:5.08億元),同比減少約57%-61%;現金EBITDA約12.3億元至13億元(2022年同期:14.41億元),同比減少約10%-15%。
現代牧業稱,集團在做好原料奶主業的同時,持續開拓飼料業務、數智平臺、草業、育種、肉牛產業等新業務。產業鏈布局日趨完善,各業務板塊協同發展,助力集團業務規模持續增長。報告期內,集團原料奶業務主要生產運營指標較2022年同期取得明顯提升。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團畜群規模達42萬頭乳牛,較2022年同期增長約9%;成乳牛的平均年化產奶量取得每頭約12.6噸,優于去年同期。除原料奶業務外,新業務發展亦取得可喜增長,預計取得收入約16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100%以上,并為集團持續貢獻利潤。
然而,由于以下主要因素的影響,預期報告期內公司股東應占溢利較2022年同期將取得較大幅度減少:
1、原料奶業務毛利率下降及毛利額減少,主要由于大宗原材料價格較2022年同期仍處于高位及國內原料奶市場售價下行,導致集團原料奶業務毛利率較2022年同期減少約4個百分點;本期間來自原料奶總銷量的增長無法完全抵消毛利率下降所帶來的影響,導致原料奶業務毛利額較2022年同期減少約1.2億元至1.8億元或減少8%-12%。
2、乳牛公平值變動減乳牛銷售成本產生的虧損增加,主要由于本期間牛肉市場價格下降、原料奶售價下降、飼料成本上漲等因素,使得乳牛公平值變動減乳牛銷售成本產生的虧損較2022年同期增加約1.8億至2.4億元或增幅50%-70%。
02
中國圣牧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個月,集團預期將取得母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2000萬元(單位:人民幣,下同)至2400萬元之間(2022年同期:2.29億元),同比減少約89%~91%;現金EBITDA3.60億元至3.75億元(2022年同期:4.66億元),同比減少約20%~23%。
預期較2022年同期減少,主要原因如下:
1、國內乳制品消費疲弱導致原料奶市場售價下行,同時大宗原材料價格仍相對處于高位,對報告期間的銷售成本造成壓力,因此,集團原料奶的毛利額較2022年同期減少約9000萬元至9500萬元。
2、生物資產公平值減銷售費用的變動產生的虧損較2022年同期增加超過8000萬元,主要歸因于集團主動淘汰低效牛只以改善優質乳牛群結構,所淘汰牛只數量比2022年同期增加;原料奶市場售價下行、飼料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牛肉市場價格下降等因素,導致生物資產公平值減銷售費用的變動產生的虧損增加。
中國圣牧表示,盡管目前面對著行業不可控的挑戰,利潤暫時有所回落,但集團迎難而上,勵精圖治,不斷強化整體管理能力,提升運營效益。集團的核心業務發展穩固且堅韌,報告期間的牛群規模及質量、單產、總產奶量、原料奶銷售收入均取得令人鼓舞的增長,尤其在成母牛單產方面,創公司歷史新高,同比提升約3.9%。
03
澳亞集團
基于對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個月未經審核綜合管理賬目的初步評估,集團預期將錄得綜合虧損凈額約4000萬美元至5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87億至3.58億元),而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純利約為3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15億元)。
澳亞集團透露,預期虧損主要歸因于:
1、來自生物資產公允價值減銷售成本變動的虧損。報告期內,預期重估虧損將介乎約5500萬美元至6500萬美元,而2022年同期,來自生物資產公允價值減銷售成本變動的收益為200萬美元。重估虧損主要歸因于過往12個月期間的原料奶售價下降及飼料成本增加。
2、報告期內,中國原料奶及乳制品需求疲弱,原料奶市場價格相對較低。集團于該期間的原料奶平均售價較2022年同期下降約8%。同時,每千克原料奶的飼料成本較2022年同期增加約7%,導致毛利率下降。
公告還稱,集團已于2023年3月采取措施降低飼料成本,飼料成本開始下降。相較第一季度,毛利率于第二季度有所改善。該期間,集團亦進一步提高產奶量,并透過其內部飼料廠開始飼料加工。
專家認為,原料奶企業要走出行業低谷,一方面需要企業提升單產、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靠政策宏觀控制,引導消化需求。
在宋亮看來,供給增長過快是造成當前局面最主要的因素,之前各地都在積極發展奶業導致養殖過快增長,眼下奶牛養殖業應建立起配額制,各地區根據自身的土地、水源等資源進行合理規劃。與此同時,需要建立起產供銷預警機制,對于需求的變化及時反映給供給方,讓整個產業鏈有序生產。另外,積極引導社會進一步消化過剩的能源,鼓勵企業促銷,政策上給予部分企業噴粉一定的補貼。“根本上來說還是宏觀控制,預計到2025年左右,經濟消費需求會有所好轉,奶業的階段性壓力也會迎來明顯的減輕。”宋亮說。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