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奶粉企業希望在全家營養市場找到新增量。
日前舉行的健合集團(01112.HK)合作伙伴年會上透露的信息顯示,相比于低迷的奶粉市場,今年國內營養品市場異常“生猛”。凱度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國內營養品市場同比增長20.7%,今年健合集團將加大在全家營養領域的業務布局。但隨著大量營養品品牌涌入,這一市場還有一些新老難題待解。
奶粉內卷 營養品提速
在健合集團合作伙伴年會上,管理層公布了一系列新發展戰略,而大部分都與營養品相關業務有關。
據健合集團中國區CEO李鳳婷透露,今年健合旗下嬰幼兒營養與護理業務單元(BNC)在嬰幼兒奶粉業務外,將重點布局0-6歲全營養品品類;與此同時,針對目前增長較快的成人營養與護理業務(ANC)中保健營養品品牌Swisse則從單一品牌再分化出三個細分品牌模式,分別針對更細分的保健品市場。
而這也是目前母嬰市場的一個新變化。
根據尼爾森IQ公布的5月快消月報,單月8個快消大類中有6個全渠道增速回正,為疫情以來市場最好表現,但原本屬于剛需的母嬰用品全渠道增速反而減少了8.6%,線下渠道增速減少了16.4%。
母嬰用品遇冷也體現了今年母嬰生意的難,出生人口持續減少,導致奶粉、紙尿褲等市場萎縮,也加劇了行業內卷。此前市場走訪中,多地奶粉經銷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以來,由于門店進店人數繼續下降,整體收益進一步下滑。
但營養品市場卻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當天會上公布的凱度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營養品市場銷售收入2001億元,同比增長7.8%,而今年第一季度國內保健品業務市場進一步轉熱,增長超過20.7%。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2022年以來,母嬰營養品也成為少數還在增長的品類。
江蘇海安母嬰連鎖愛嬰房總經理王桂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主銷的奶粉品類內卷已經談不上利潤了,但營養品、調理類的食品還保持上漲。一方面來自于市場需求的推動,另一方面,奶粉、紙尿褲類產品內卷嚴重,門店只能往其它方面尋找出路。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下營養品的增長一方面來自于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另一方面,今年第一季度國內仍有集中感染的情況,也刺激了營養品消費需求的增長。
較早進行全家營養轉型的乳企已經嘗到了甜頭。2023年一季報顯示,健合集團實現收入31.5億元,同比增長17.3%,其中增長主要來自于成人營養和寵物營養業務。
財報顯示,健合BNC業務今年一季度實現收入13.9億元,同比減少了9.2%,主要是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收入減少了22.6%,而營養品相關業務都有較好增長,益生菌和其他母嬰營養品業務收入3.8億元,同比增長了70.6%。ANC業務一季度實現收入13.1億元,同比增長了60.9%,Swisse在中國內地市場銷售增長了96.1%;PNC業務收入4.5億元,同比增長了20.9%。
2023孕嬰童行業大健康品類發展洞察報告顯示(下稱 孕嬰童大健康報告),2022年中國母嬰營養品市場規模達819億元,同比增長10.6%,預計到2023年,中國母嬰營養品市場規模將達到944億,同比增長15.3%。
而在市場銷售情況調查中,今年1-4月淘系平臺母嬰營養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5.8%,在線下市場,營養品銷售額和毛利增長的受訪母嬰店占比達到56.7%和55.6%。
因此,國內各大奶粉企業也開始加速布局全家營養謀求增量。
今年6月12日,美贊臣中國宣布與微生態研發企業未知君簽約,將在AI+微生態創新平臺、精準營養健康管理方案、功能益生菌營養品管線等三大領域展開合作。美贊臣中國首席科學家與創新官許颯當天透露,希望通過合作加速推動美贊臣在精準營養健康管理業務,并提升在健康微生態領域的科研實力。
此前包括中國飛鶴、澳優、君樂寶等國內主流乳企都公布過相關進展,但多數業務基數還比較小。2022年,中國飛鶴其他乳制品(成人奶粉、米粉等)以及營養補充品收入約占總收入的6.5%。中國飛鶴計劃在嬰配粉業務基礎上,將向孕嬰、兒童及學生、健康食品、營養健康四大業務領域延伸,轉向布局全年齡周期功能化產品。
魚龍混雜新老問題難解
雖然營養品行業今年增長迅速,但一些行業性問題也在逐漸顯現。
7月10日年會論壇上,公布的一組來自凱度的數據讓人感到意外,2022年大量的營養品新品牌進入市場,其中線上有1169個,線下則有2.5萬個之多。而線上和線下新營養品牌的銷量分別占據市場總量1%和5.7%。
但另一方面記者注意到,根據企查查數據,我國現存5883家營養保健品相關企業,2020年以來,我國累計新注冊1049家營養保健品相關企業,其中超七成為2020年注冊;分年份來看,我國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別新注冊771家、194家、59家營養保健品相關企業,截至7月10日,我國2023年則新注冊25家營養保健品相關企業。
上述兩者數字相差甚遠。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或與大部分新入局企業并不具備相關資質有關,目前號稱營養品的產品雖多,但大量執行的卻是固體飲料或食品的標準,母嬰營養品領域也存在同樣的身份難題。
在實際市場需求中,大多數消費者更多關注的是產品的功能、功效,比如提升自護力、保護視力、促進發育等。
根據國家食品安全法,目前國內只有保健食品可以宣稱功能,而普通食品的“功能”聲稱是對其所含營養素或成分的營養功效介紹,但在目前獲得“藍帽子”(保健食品認證)較難的情況下,營養品品牌大多也只能走“食品路線”。
此前行業有聲音也呼吁,現階段中國對功能性食品的生產、上市、銷售要求嚴格,但在功能性食品領域,要想培育出有標識性的中國品牌,一方面建議施行適度寬松的政策,例如擴大原料目錄、加速原料備案審批等,以提升市場主體競爭的靈活性。
另一方面,奶粉企業希望以現有的嬰童營養為切入口,進而打開全家營養消費的大門,但在奶粉企業過往的多次嘗試中,還少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CBME孕嬰童產業峰會上,愛嬰室董事長兼總裁施瓊表示,目前母嬰渠道營養品品類大部分情況存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情況,每一年部分品牌會被淘汰,又有很多新進的品牌會出現。但是從細分品類來看,消費者的需求差不多是一致的。
而這也與母嬰渠道目前的現狀有關,孕嬰童大健康報告顯示,目前母嬰渠道中主要客戶群體還是針對嬰幼兒人群,消費習慣尚未形成,目前愿意在母嬰店進行全家化營養品消費的消費者僅占受訪者的20%,但業內普遍預計,隨著消費習慣的形成,未來母嬰店全家化營養品業務依然有可觀的增量。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