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數字化營銷漸漸成為了每個化妝品品牌的標配,尤其是在當下的疫情時期,數字化營銷更是成為了品牌重要的發展工具。然而在這兩天,有兩個國際頭部美妝企業因為數字化營銷被起訴。
據記者了解,近兩天歐萊雅與雅詩蘭黛雙雙被告上法庭,均因為其通過官網虛擬試妝工具非法收集用戶面部數據。雅詩蘭黛旗下的Too Faced、M·A· C、Smashbox、雅詩蘭黛、Bobbi Brown等,以及歐萊雅旗下的巴黎歐萊雅、美寶蓮、植村秀、蘭蔻、阿瑪尼、伊夫圣羅蘭、NYX、Urban Decay和卡尼爾等品牌均被廣大消費者集體訴訟。
新技術也有新風險
早從2019年起,虛擬試妝以及皮膚檢測便開始在行業流行。依托于面部掃描以及肌膚信息采集技術,化妝品品牌可以直接在線上為消費者提供精確的虛擬試妝。皮膚狀態診斷等服務,讓消費者更快捷地挑選出適合自己的化妝品。
然而一些品牌在使用這些新技術時,很多時候都會有意或者無意踩到法律的紅線。據雅詩蘭黛的案卷,當消費者使用雅詩蘭黛的虛擬試妝工具Virtual Try-On進行自拍或上傳自己的照片“試妝”時,他們的面部識別信息和其他隱私數據都被雅詩蘭黛收集和存儲,而雅詩蘭黛沒有向任何在其網站上試用化妝品的消費者告知這一事實,或征得他們的同意,因此有侵犯隱私權的嫌疑。
歐萊雅也是因為沒有向用戶告知收集生物識別信息,被以Morgan·Kukovec為代表的芝加哥消費者群體起訴。
化妝品品牌非法收集用戶的私人信息,確實是會給消費者帶來風險的。2020年,雅詩蘭黛的官方服務器曾遭到黑客襲擊,導致其未加密的云數據庫數據泄露,該數據庫包含超過4億名客戶的敏感數據,包含用戶記錄、內部日志、電子郵件地址等重要隱私信息。
數字化營銷須合規
不僅是國外,在國內,這種采集用戶信息的技術也存在著相當的風險。早在去年315期間,央視便曝光了一批經營主體在經營過程中存在未經顧客同意,違法獲取消費者人臉識別信息的行為。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人臉信息屬于生物識別信息,也屬于個人敏感信息,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在收集時應獲得個人信息主體的同意。而在互聯網時代之下,虛擬技術對于企業的營銷發展也有著非常大的作用,企業對其不一定要完全拋棄,而是要合理合規運用。
化妝品企業在采集消費者的生物數據之前,必須事先以書面形式告知消費者相關的具體事項,例如消費者的生物識別信息正在被企業收集或存儲的事實;企業收集、存儲和使用這些信息的具體目的和時間長度;企業保護這些數據的規則,并說明數據何時被銷毀等等。
總而言之,任何新技術都有新風險,化妝品企業在運用的同時必須考慮到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好功課,在不侵犯消費者應有權益的基礎上開發使用。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