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晚,真的是語言遲緩嗎?
專家表示:這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而定。比如寶寶在兩周歲前,說多少話并不是重要的,關鍵在于“理解"。若寶寶能很好的理解大人說的話,那他的語言則沒有什么問題。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寶寶語言的發展順序。
新生兒用哭聲和成人交流;
2個月寶寶能發a、o和e等;
3〜4個月寶寶會發咿咿呀呀,能應答爸爸媽媽們的聲音;
5〜6個月寶寶會發g、k、b和p等音,偶爾會發kaka、lala音;
7〜8個月寶寶能發mama、baba音,但是是無意識的,可以聽懂"不"指令;
9〜10個月寶寶能逐漸有意識的發mama、baba音,懂得詞語和動作之間的聯系;
11 ~12個月寶寶能發出較多的字音和不同連續發音,會出現成人聽不懂的語言。
怎樣訓練寶寶的語言功能?
1、鍛煉口腔肌肉
寶寶開口說話依靠的是口腔肌肉的靈活度,如果寶寶的口腔肌肉發育不好,會導致孩子說話時口齒不清,甚至想說卻說不出來。
爸爸媽媽們可以從寶寶吃輔食階段起就有意鍛煉他的口腔肌肉,比如不要總給寶寶吃米糊狀的食物,而是按照月份的增長,改變輔食的硬度,鍛煉他的口腔肌肉。
2、引導寶寶模仿
通常寶寶還只會咿咿呀呀的時候,一個表情就能讓父母明白意思。這時候,寶爸寶媽不要悶不作聲直接就代勞了,可以幫助寶寶說出來,比如說「寶寶現在餓了,寶寶要吃菜菜了」「飯飯在桌子上,寶寶要吃飯了」。
不斷重復,不斷模仿,久而久之,寶寶也就能自己表達出心中所想。
3、創造社交環境
創造與小朋友社交的環境,讓年齡差不多的孩子經常在一起玩耍,讓寶寶在愉快的氛圍中感受語言;對大一些的寶寶,應加強語言訓練,給他們創造語言交流的機會,鼓勵寶寶說話、唱兒歌、講故事等。
多讀繪本
有故事有情節的繪本,可以幫助寶寶增加知識儲備量,反復閱讀是讀繪本中很重要的一點,因為寶寶的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不及成人,他們需要在重復聽的過程中慢慢領會故事的含義。
在爸爸媽媽們一遍又一遍的重復中,寶寶也在加速記憶,這樣一來,不僅記住了故事情節,也積累了詞匯量,學會了表達。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