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課太多,孩子不夠用了!”
iPad下載了十多個AI課客戶端,并把體驗課逐一體驗一番后,北京家長阿靈發出如上感慨。2020年的特殊性有目共睹,中小學“停課不停學”,線上直播課程在這一年蓬勃發展,針對學齡前兒童啟蒙教育的線上AI課也在這一年迎來了爆發。
AI課,不是教AI的課,而是把AI技術應用到教學中,讓課程內容具備互動屬性。目前,AI課主要面向Pre-K階段,也就是2-8歲孩子的啟蒙教育。
從2020年開始,AI課這一聽上去頗具距離感的詞匯,頻繁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2-8歲學什么,就上**AI課”、“**AI課,學思維、學英語、學語文”......坐著看電視、躺著刷抖音,抑或是出門等公交、上班等電梯,無論身處何地我們都躲不開魔性**的AI課廣告。
廣告刷街背后,一眾在線教育平臺在你追我趕。猿輔導推出斑馬AI課,好未來孵化小猴AI課(現已更名為“小猴啟蒙”),字節跳動旗下有瓜瓜龍啟蒙,作業幫上線鴨鴨英語,掌門教育推出小貍AI課。
留給AI課的小動物,已經不多了。
強勢的營銷,加之本身相對較低的定價、靈活的上課時間,AI課吸引了越來越多家長為之付費。例如,斑馬AI課公布的營收數據顯示,2020年其營收在50億左右,2021年收入目標為100億。
而值得注意的是,伴隨市場升溫,諸如“收割低幼人群”、“智商稅”的質疑聲不絕于耳。
AI課相較的在線直播網課,課程質量是否與價格同步下降?缺少老師實時指引,錄播的形式如何保證學習效果?現有AI技術是否能撐起所謂的“互動”?一系列待解的問題,使得AI課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好。由此,平臺方有所行動。例如,小猴AI課日前已經把品牌升級為小猴啟蒙,AI課的概念被隱去。
與此同時,山雨欲來風滿樓,從教育行業近期各種風聲來看,一場對于線下教育機構、在線教育平臺的整頓正在醞釀。AI課處在其中,或也難以獨善其身。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AI課將何去何從?
火繼續燒,家長焦慮再起
“前兩個月臨近寒假,每天上下樓在電梯里都能看到AI課的廣告,孩子連廣告詞都背下來了”,阿靈告訴熊出墨,“幼兒園同班的家長討論AI課的也越來越多,好像就自己家孩子掉隊了。”
面對各大平臺的煽風點火,家長群體的焦慮情緒又添了幾分。
稍加梳理,這把火,就是從剛剛2020年才開始燒起來。
2020年2月,小貍AI課上線;2020年3月,瓜瓜龍AI亮相,英語、思維、語文三個科目陸續上線;2020年4月,鴨鴨英語發布。再往后,開心鼠英語、小早啟蒙、小火花AI課、凱叔語文課、VIPKID啟蒙英語課等等,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新品牌問世。
AI課市場,逐漸變成了今天這座熱鬧動物園。
2020年,也是在線教育行業融資為瘋狂的一年。Fastdata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K12在線教育賽道在2020年融資額逾500億元,超過此前10年融資總和。拿到融資之后,不少平臺將AI課定做了重點發力業務。
所以,市場主流AI課品牌身后大多站著一家在線教育平臺。例如,斑馬AI課歸屬猿輔導旗下,小火花思維AI課是火花思維推出,還有作業幫、掌門教育、VIPKID等等,也在2020年推出了自己的AI課品牌。
對AI課的火爆為敏感的群體,必然是那些時刻念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家長。
網上不少家長都表達了焦慮情緒,甚至,有人因此購買了多家平臺的AI課,表示“這家講到的可能那家剛好沒講到,多買幾家寧濫勿缺。”
持有類似想法的家長聚在一起,AI課市場進而出現了拼課操作。當前AI課基本都是錄播課,且上課時間沒有硬性要求,幾位家長可以均攤課程費用,共同使用一個賬號上課。
在閑魚上便能搜到相關家長發出的拼課邀請,如用戶“繁麗兒”表示,小火花思維拼課價格為180元,拼課家長可隨時登錄學習互不影響。
“斑馬、小猴、瓜瓜龍、火花、這些名氣比較大的課程我都有關注。無一例外,大家都宣傳由資深老師組成教研團隊,按照國內兒童發展指南、對標國外的教育標準開發課程。對接的老師還會強調說‘寶貝的思維發育、語言學習黃金期也就這幾年’,緊迫感瞬間就上來了。”
雖然阿靈一時間拿不定主意選哪家,但看完這些介紹她已經基本確定,“AI課必須得上。”
無法保證的學習效果
“學齡前兒童專注時間有限,加上作息可能沒有那么規律,AI課能很好的通過錄播來系統的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家長們。”一位在線教育從業者私下對熊出墨表示,這是AI課大的優勢之一,家長可以按照自己孩子的作息時間來規劃每天的上課時間和長度,有點類似繪本閱讀,AI課就是其中的一套電子書。
對此,閑魚上一位正在找人拼課的家長也坦誠了自己的想法,“什么東西都是看了就比不看強,但也別抱太大希望,畢竟不到一頓飯錢就買來一年的課,效果肯定有限。”
這就引出了焦慮情緒之下的理性思辨——AI課的學習效果到底如何?
與直播課相比,AI課的性價比和靈活性優勢明顯。以主打小班直播課的豌豆思維為例,直播課價格則是2988元起步,共計39節課,每周需按課表時間上課,每節課30-40分鐘左右。但與此同時,旗下AI課的定價則為1299元每年,每周更新4節,共計192節課,不限觀看時間和次數,每節課15分鐘。換算下來,豌豆思維平臺的直播課每節76.6元,AI課每節6.7元,前者約為后者的11倍。
其他平臺也大多如此,兩套課程之間存在數倍差價。那么問題來了,各個平臺都在標榜自家AI課內容質量過硬,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學習成長,但定價為何與直播課完全處在兩個層級?這一對比是說明AI課性價比極高,還是變相承認直播課售價虛高?
家長難免由此犯起“一分錢一分貨”的嘀咕,在推薦課程時,上述機構的輔導老師對此并不否認,“好的搭配是直播課上一段時間再上AI課。因為直播課屬于主動型,老師可以實時互動,帶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并且每節課都有跟蹤和反饋。AI課雖然也有跟班老師,但主要靠自學,更考驗家長的時間和精力,不然效果一般。”
業內人士的觀點與之一致。做過上千款教育產品評測的阿里評課創始人熊永表示,“錄播課程和系統的直播課程相比,在效果上總是會略遜一籌的,如果你家孩子不僅僅只是為了培養英語興趣,而是希望更進一步地培養英語能力,那么僅僅只靠孩子自己學習這類型AI課,一定是不夠的。”
除了錄播、直播的形式導致的學習效果差異,AI課還存在另外一點硬傷,那就是其引以為傲的“AI”,目前尚未能實現理想中的互動學習效果。
“我體驗的其中一家的英語課程里有很多跟讀環節,跟讀的時候我故意試了一下不發出任何聲音,可根本沒影響系統正常打分,竟然還鼓勵說‘Good Job’”,阿靈認為,“AI課的AI,更多是噱頭罷了。課程的設計,就像是以前的學習機、點讀機,或者《米奇妙妙屋》那類動畫片。”
中國科學院發布的《2020 年在線教育行業小班課發展研究及前瞻報告》也明確指出了這一短板,報告提到,雖然在課程設計中,AI 課盡力還原課堂互動的效果,但是在實踐中,AI 課的交互環節還是無法回避其機械性、工具性的缺點,缺乏準確的回應和深度的交流。
一旦新鮮感過去,學生很容易對套路性的AI課交互感到疲倦,尤其對于低齡學員來說,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知識傳授,還需要情感交流。
平臺自然已經意識到上述問題,并針對性地給出“補救”措施。例如,小猴AI課日前正式完成品牌升級,把AI課從名字中劃去,改為小猴啟蒙。并且,其課程也打包了AI課、老師伴學和隨課教具三項內容。
教育是事業,更是生意
當眾多企業對某一風口趨之若鶩之時,業界必會出現一句定調評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在商言商,AI課的火爆亦是同理。
首先,從平臺的角度來看,售賣AI課相較銷售直播課等產品,是一筆性價比更高的生意。
成本方面,AI課的成本優勢主要體現在師資環節。錄播的形式決定了AI課屬于一次制作,反復使用。課程介紹里的資深教研團隊,后續無需跟蹤教學。理論上來說,只要課程內容后續不進行大的迭達更新,平臺與名師的合作僅限于課程內容的開發。
對于平臺來說,基于此合作模式,AI課既有了名師的背書,又能夠有效控制師資成本。直播課要想建立長久的名師口碑,就絕非“一次性合作”可以實現。
銷售環節,AI課則更容易形成規模經濟。簡而言之,可以賣的更多,收獲更多回報。一方面,AI課的客單價相對較低,以低門檻吸引更多用戶買單。另一方面,AI課作為提前錄制好的課程,掙脫了規模上的約束。其他大班,小班等教學模式,在擴招學生時都會受師資牽制。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把理論優勢變成真金白銀,營銷工作必須到位。于是,圍繞AI課的廣告大戰一觸即發,AI課的廣告在車站、電梯、網絡、電視等各大媒介上強勢露出。以斑馬AI課為例,業內人士透露2020年猿輔導每季度都有3-4億花在分眾傳媒的電梯廣告上。今年春節,猿輔導和斑馬AI課還在春晚舞臺上亮了相。
與外部營銷相輔,公司內部的老師則變身推銷員。在某平臺擔任線上輔導老師的Jony透露,“平臺都會劃分體驗課老師和系統課老師,體驗課老師與績效工資掛鉤,體驗課結束后家長續報率高的話,工資就更多。”
根據其他網友分享的工作經歷,體驗課老師確實有機會拿到更多的報酬,但與此同時,推銷也成了他們的工作日常。
營收數據證實了AI課在變現方面的潛力。斑馬AI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其營收在50億左右,2021年收入目標為100億。單就數據來看,斑馬AI課已經成為猿輔導公司的營收主力。
其次,面向低幼人群的AI課,在業務布局上屬于年齡下拓。完整覆蓋各學齡段的用戶,利于提高綜合競爭力。
一方面,在線教育平臺要做大,繞不開一個“拓”字。在客群的拓展策略中,年齡層次是繞不開的重要維度。所以,從AI課業務向從后延伸,可以看到很多公司還經營著各種面向不同年齡段用戶的產品,比如面向K12階段的學科輔導,面向成人的公考課程等。
AI課還在不停地拓科、拓品,吸引更多家長付費。在數學思維、英語、語文這些學科品類之外,近期各平臺紛紛加快了向音樂、美術、書法等新科目拓展的步伐。例如,3月份,斑馬AI課、瓜瓜龍啟蒙、小貍AI就不約而同地推出了美術AI課。
另一方面,對于產品矩陣完備的平臺來說,AI課還能為其他產品導流。從娃娃抓起的AI課,在家長心中形成品牌認知,隨著年齡增長出現新的學習需求時,熟識的品牌自然會是優先選擇。
綜上,從短期的變現以及長期的發展觀之,AI課都是平臺不可多得的能夠驅動增長的產品。換句話說,之于平臺,AI課代表的啟蒙教育是事業,更是生意。這也正是各大平臺扎堆AI課賽道的原因所在。
監管趨嚴,AI課何去何從
山雨欲來風滿樓,教育行業的整頓正在醞釀。
3月10日,一份北京市要求培訓機構停課整頓的“紅頭文件”在網絡流傳。隨后,北京市教委表示消息不實。稱1月下旬以來,根據疫情形勢,全市暫停培訓機構線下培訓和集體活動。隨著中小學開學,市教委已啟動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有序恢復的工作。
在近期媒體報道中,北京多區的線下培訓仍然處于停擺狀態。其中,自行復課的機構還被監管部門點名整改。
線下機構業務開展受阻,對于在線教育平臺來說理應是一大利好。然而,隨著整頓繼續進行,事情走向起了發生變化。
3月25日起,幾則消息在社交平臺傳開。傳言主要包括,“北京6歲以下學科類培訓將暫停”、“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中小學學課培訓機構”和“0-6歲在線教育產品將被禁止”。
也就是說,整頓不止針對線下教育機構,在線教育平臺同樣是被瞄準的對象。
截至發稿前,尚未有官方文件能夠佐證上述傳言的真實性。但可以看到的是,部分地區已經對線上平臺展開了整治行動。如浙江省教育廳聯合浙江省市場監管局于3月24日發出通知,將對校外培訓機構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進行集中整治。通知明確指出,整治工作范圍“包含需在我省備案的校外線上培訓平臺”。
長遠來看,線上線下教育機構的從嚴監管也是大勢所在。
三年前,國務院就下發了有關教培機構資金監管的相關文件,多低的教育部門積極響應。然而,教培行業亂象依舊。甚至去年還爆發的跑路潮中,暴雷的機構不乏優勝教育、學霸君等知名品牌。
近期,教育機構短視頻廣告的營銷亂象更是被中紀委點名批評,《人民日報》也發文表示,在線教育機構決不能背離教育初衷,要將精力放到研發上,守住服務質量底線。
以上都為從線下到線上的集中整治埋下了伏筆。風暴隨時都可能登陸,行業發展將隨之趨于良性。具體到啟蒙教育的AI課,市場亦會對其真實性價值進行重新評估。屆時,家長將基于客觀事實,對AI課的教學效果、適用場景做出判斷,而非在焦慮裹挾之下為之買單。
前瞻產業研究院在《中國早教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目前全國0-6歲兒童約為0.98億人,2010年至2019年早教市場規模逐年增加,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15.44%。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3284億元。
待靴子落地,行業良性生態形成,家長歸于理性,AI課,定然不是3284億元市場中的選擇。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