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后,母嬰行業明顯的趨勢就是品牌化,各個品類都開始朝頭部集中,奶粉趨勢明顯,紙尿褲、用品、、零輔食也都出現一定程度的“馬太效應”,強者具備一定沉淀之后,會更強,“也許,不出幾年,有些品類就會變成寡頭經濟。”
而評判知名品牌的標準就是行業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有些品牌號稱銷售過億的,其實市場上或者身邊的朋友根本沒有聽說過,這些品牌的知名度不高,依賴渠道的推力會很辛苦。”
“還有的品牌,企圖以線上廣告、平臺種草打響品牌知名度,挾消費者以令渠道。這樣的品牌應該說是很危險,因為渠道商很矛盾——不做,消費者主動找;做,找的人又沒有那么多。總歸不會作為主推。渠道根基不牢,沒有渠道推力,空有品牌拉力,啥也拉不動。”
所以,好的做法是品牌+渠道雙輪驅動。
但是現實問題是:money,俗一點兒說,品牌宣傳投廣告做消費者教育,終端鋪市做賦能、做培訓,哪一項不需要花錢。
而且品類還有個“苦惱”是,投入產出比不理想,尤其是在2020年下半年,銷量下滑得很厲害,“這還是不斷做活動拉動后的業績,很難做。”也因此,市場上淘汰了很多小、雜品牌。
這個時候,還在堅持做品牌宣傳和渠道賦能的品牌,難能可貴,他們就是行業的“未來之星”。這些品牌要么是前期沉淀了資金實力,要么是背后有財團支持“燒錢”,總之,他們是要打造長遠品牌的。
“這樣的品牌不多,能夠選對其中一個,就等于提前站上了風口,靜等風來。”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