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業發展現狀
2016-2018年是中國乳業轉型調整的三年,2018年后現代奶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已經基本完成,我國奶業的狀況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奶牛單產方面,從圖1中可以明顯看出, 2019年,我國奶牛單產已經達到7.8噸/頭, 與2007年相比有顯著提升,目前世界排名第6。隨著單產的增加,中國生鮮乳的產量恢復提升速度也非常快,2019年的我國生鮮乳產量3201萬噸,2020年中國的生鮮乳產量預計可以達到3400萬噸。全國畜牧總站、畜牧業預警監測團隊專家的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商品化生鮮乳產量超過2000萬噸,2020年預計增加約200萬噸,將達到2208萬噸(圖2)。
圖1:1999~2019年平均單產變化情況
圖2:2012~2019年商品化生鮮乳產量變化情況
來源:全國畜牧總站、畜牧業監測預警專家團隊,E:預測值
中國奶牛養殖業區域分布特征明顯,主要集中在華北、東北、西北“三北”地區,“三北”地區的產奶量占全國牛奶產量的82%(圖3)。據統計,2019年我國規模化養殖(存欄大于100頭)比例達到64%,規模養殖集中于“三北”地區,占該地區總存欄的77.6%,可見,三北地區的規模化的比例是高于全國。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的奶牛存欄,從2012年起均超過1000萬頭,2019年存欄1037萬頭。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的數據顯示,荷斯坦奶牛的數量只占全國的奶牛總數的約50%,此外還包括新疆褐牛、奶水牛以及牦牛等泌乳母畜。我國規模化牧場主要以荷斯坦奶牛養殖為主,在轉型調整期間,我國荷斯坦奶牛的存欄下降超過40%,2019年僅剩471萬頭,預計2020年有所增加,有望接近500萬頭。
圖3:中國生鮮乳生產分布情況(左)中國奶牛養殖規模分布情況(右)
中國規模牛場的機械化、智能化進程不斷加深。目前中國90%的規模化牧場使用TMR飼喂技術,全國共有TMR攪拌機1萬多臺;我國機械化擠奶率達到,大多使用并列式、魚骨式和轉盤式擠奶機,大約不到20家企業使用機器人擠奶,與奶業發達的歐洲國家相比,我國使用擠奶機器人的比例較低,預測未來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此外,盡管目前全國行業內現代化牧場軟件的應用較為普遍,但軟件和硬件的連接、數據的綜合分析系統等方面還比較欠缺,普遍缺少智能化管理系統,80%的奶牛場還處于簡單的統計分析并生成工作單階段,未來國內的智能化軟件應該著重發展決策和判斷環節的使用。
種養一體化發展仍有待提高。國家奶牛產業體系對國內126個規模化牧場、近70萬頭奶牛的調研數據顯示,其中只有64個牧場擁有配套飼料種植土地,占比僅50.8%。這64個牧場中,30個牧場自有土地,31個牧場通過流轉租用獲得土地,3個牧場兩者皆有;65%的牛場種植青貯玉米,基本實現自給自足。64家牧場中,只有29個牧場每頭牛的配套飼料用地面積大于2畝,可見,目前我國的飼料用地現狀與標準要求(即一頭牛配套4-6噸青貯的標配量),還相差很多。此外,針對這些牧場還進行了規模化牧場糞污利用方式的調研,結果顯示,61%的牧場將糞污進行還田利用,12%進行有機肥銷售,14%的牧場將糞污處理后作為臥床墊料,13%進行生態種養。
生鮮乳質量已達到歷史的高水平。近些年隨著我國規模化牧場的發展,生鮮乳質量已達到歷史的高水平規模牛場的生鮮乳合格率連年保持在99%以上,生鮮乳質量水平已經達到歐美標準,生鮮乳質量標準不斷提升,國內部分團體制定了團體標準,乳企均有嚴格的企業標準,對生鮮乳的各項指標要求均高于國標,企業標準還額外對熱穩定性、解抗劑、黃曲霉毒素、摻假等指標做出了要求,2019年中國農墾乳業聯盟發布了與國際標準接軌的《中國農墾乳業聯盟產品標準 生鮮乳(T/SFLA001 2019)》。
液態奶仍是我國乳制品的主流。2017-2018年,受原料奶生產、生乳價格、乳制品進口沖擊等因素影響,乳制品總產量持續下滑,在產業政策支持和企業轉型等多方調整下,2019年乳制品產量開始企穩,比2018年增長1.2%,目前看來,2020年的整體情況也好于2019年,2020年乳制品產量的增幅大約3-5%(圖4)。銷量方面,2019年,我國規模乳制品企業565家,銷售總收入3946.9億元,其中,21家上市乳企的總體規模達到2586.98億元,中國乳業前三名:伊利、蒙牛、光明營收約占全國乳制品行業總銷售收入的48.5%。
圖4:2009-2019年中國乳制品加工量統計
中國乳制品消費量不斷增長,但人均乳制品消費量低,消費結構仍不合理。2000-2007年,我國人均乳制品占有量折合生鮮乳從8.4kg增長到24.5kg,年均增長16.5%(快速增長階段);2018年人均乳制品占有量折合生鮮乳達到34.3kg,與2008年相比年平均增速2.8%(平穩增長階段)。盡管如此,我國的人均乳制品消費量還是遠低于奶業發達國家,同時,黃油、奶酪、奶粉等非液態乳制品的消費量也遠低于日本、歐盟、美國、新西蘭等國家地區。中國液態奶與干乳制品人均消費比例接近6:4,日本該比例為5:5,新西蘭該比例為1: 9 ,歐盟、美國等3:7……所以,未來中國如何從“飲奶”轉為“吃奶”是奶業發展非常重要的方向。奶酪等干乳制品對原奶的消耗能力很強,轉變乳制品消費結構,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穩定原奶需求的波動性。
圖5:2018年全球主要奶業國家乳制品消費結構(數據來源:OECD)
城鄉乳制品消費差距縮小。2005年以后,除個別年份出現明顯增長之外,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費整體處于下降趨勢,2018年人均消費量16.50千克/人·年,農村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費量持續增加,到2018年人均消費量達到6.90千克/人·年,比2005年增加141.3%,城鄉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費差距也從2004年的超過16千克/人·年下降到2018年的不足10千克/人·年(圖6)。由此可見,鄉村振興規劃和鄉村的城鎮化建設對國內乳制品消費和市場開拓起到巨大的拉動作用,近些年農村的乳制品消費量增加幅度較大,未來三四線城市也成為了乳制品的重要消費市場。
圖6:2000—2018年城鄉居民乳制品消費量(來源:OECD)
優質牧草仍需大量進口。2015年以來,我國干草進口量持續處于高位,牧草出口貿易近年來接近于零(圖7),優質干草缺口將長期存在,奶業發展所需要的優質干草仍需大量進口,進口國主要包括美國(75%)、西班牙(18%)和加拿大等其他國家(7%)。
圖7:2008—2019年我國苜蓿進出口情況(數據來源:中國海關)
進口牛數量增長。2015-2017年進口牛數量有所減少,但隨著結構調整的結束,2018年起,進口牛數量有所恢復,2019年增加到近20萬頭,預計2020年將接近25萬頭,其中種牛進口源集中在澳洲和新西蘭,隨2017年國內凍精補貼政策取消的影響,進口牛凍精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9年我國牛凍精進口金額為4198.4萬元,其中美國占82.3%(圖8)。
圖8:2008—2019年我國牛的凍精進口總額增長情況
乳制品進口總量增長。我國乳制品進口地主要集中在新西蘭、法國、愛爾蘭、澳大利亞、新加坡、荷蘭、德國、美國等8個國家。從圖9和圖10中可以看出,進口的所有品類中,鮮奶進口量增長快,由2012年的不到10萬噸,一直增加到2019年的接近80萬噸;幼兒配方奶粉進口額增長快。
圖9:2000-2019年國內乳制品進口量
圖10:2000-2019年國內乳制品進口額
中國奶業快速增長:警惕潛藏的危機和挑戰!
奶業行情趨好,利潤空間逐步增加。從2016年起,周期轉換使奶價呈現“U”形變化,2016-2018年,奶價持續走低,從2018年開始原料奶收購價逐漸上漲,生鮮乳成本維持低位;2020年10月原料奶收購價格達到4.10元/kg,達到本輪景氣周期的高點,公斤奶利潤空間達到0.65元/kg(圖11)。
圖11:2010~2019年規模牛場生鮮乳價格、成本監測(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對200家示范牛場監測數據)
盡管如此,我國公斤奶成本仍高于IFCN統計的國際成本,且存在一定懸殊(圖12),這依然是我國奶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為了更好的控制國內成本,國內養殖企業應該注意節本增效。
圖12:2010~2019年規模牛場生鮮乳價格、成本監測
造成公斤奶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包括各種飼料原料成本的不斷上漲。2020年以來玉米期貨上漲了40 %以上,目前約2600元/噸,達到10年價格的新高點,2019-2020年豆粕期貨價格維持在3000元/噸以下,但是隨著近期玉米價格的上漲,豆粕價格上漲到3300元,目前仍有上漲的潛力;2020年1-10月我國進口苜蓿草111.99萬噸,同比增長6.73%,苜蓿草進口價格也在持續上漲;2020年1-10月進口燕麥草26.62萬噸,同比增長31.41%。2016年起,國內玉米青貯的成本逐年遞增,2020年很多地區的玉米青貯成本甚至超過500元/噸。據推算,青貯價格每提高0.1元/公斤,青貯的日糧成本可增加2.5元/公斤,可見,青貯價格的增長對飼料成本的影響非常大。
牛場建設和進口奶牛速度加快。據統計2019年我國累計進口活牛19.9萬頭,2020年預計20-25萬頭,目前進口奶牛價格已超過2.4萬元,已處于歷史高位。大牧業集團存欄、產量上漲。2017-2019年,前40個主要養殖集團奶牛存欄增長8.3%,牛奶產量增長27.3%,集團模式是我國奶牛養殖主要的發展方向,2018大牧業集團奶牛存欄比2017年增長6.7%,2019年比2018年增長1.6%,2020年增長加速。與此同時,產能快速擴張也帶來產能過剩的隱憂。到2020年,國內自繁擴群和進口奶牛使總存欄量增加,每天也將帶來1.07萬噸的增產。基于目前形勢分析,每年原奶復合增長率可達11%,2-3年后可導致供過于求。
新機遇: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宏觀形勢復蘇和政策支持。相比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中國經濟率先恢復增長,我國一季度經濟下跌6.8%,但二季度經濟增速恢復至3.2%,全年可以爭取3%左右的增長。
圖13: 世界GDP的增長預測
政府關注和重視奶業。中央一號文件連續關注奶業發展和乳制品消費,可以看出國家對促進奶業振興,提升居民乳制品消費量的決心。2016 年10 月1 日起開始施行史上嚴奶粉新政——《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從備案制改為注冊制,提高了準入門檻,完善了對生產資質、注冊程序、標簽等的規范化管理,限制企業品牌數量,可以看出政府通過嚴格的監管,規范管理幼兒配方奶粉市場。截至2019年,國內有109個工廠306個系列通過注冊,國外有47個工廠98個系列通過注冊,約20%奶粉品牌退出中國市場。新冠疫情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奶業振興工作,據中國奶業協會不完全統計,今年1-4月,中央及相關部委累計發布奶業相關政策達72條。
低溫奶和消費升級將提升本土奶源增速。低溫奶市場一直處于高增長狀態,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2019年市場規模達到833億元,同比增長14.7%;2015-2019年復合增長率為15.6%,其中巴氏奶2015-2019年復合增長率為8.8%。未來低溫液態奶按10%-15%的年增長率計算,2025年產量將達到1000萬噸,將翻一倍,新增量需要生鮮乳為原料進行加工,每天需要生鮮乳增量1.4萬噸,將會大大拉動養殖業(圖14)。
圖14:我國低溫液態奶市場規模展望(萬噸/年)
產業鏈一體化持續推進。乳企擴大自有、可控奶源基地比例,養殖集團奶源大部分被鎖定。乳企一體化奶源占比持續提升,大牧業集團供奶占日收奶量的50%以上,原奶質量更高,龍頭乳企在2020年基本完成大牧業集團的奶源掌控,布局、控股牧業集團——中國產業鏈利益聯結的新模式,產業一體化提速,奶源結構升級——中小牛場一體化尚無破局,未來奶業低谷期面臨風險加大。
圖15:龍頭乳企奶源一體化率
展望未來
養殖業方面,規模化養殖仍將是發展方向,預計到2025年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將達到75%左右;產業鏈一體化程度逐漸提高,乳企投建、并購、參股牧場,上下游進一步融合,重視和支持家庭牧場的穩定經營和發展,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重點支持適度規模的家庭牧場”,2019 年,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印發《支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重點支持奶農家庭牧場和合作社發展;奶牛養殖的環保要求逐漸提高,部分牧場因此退出行業,畜牧業征收環保稅的政策將開始執行;中美貿易戰造成美國進口牧草價格提高導致養殖成本增加,美國進口乳制品也會對國內市場造成一定沖擊。
乳制品加工方面,將優化乳制品結構,提升產品價值,培育新的增長點;持續嚴格監管,確保乳制品質量安全始終保持高水平;中國乳品企業布局海外,發力國內;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建設逐步完善。
乳制品消費方面,需求量增速將放緩,低溫奶及高端乳制品增長趨勢明顯,幼兒配方乳粉需求將持續降低。
乳制品貿易方面,乳制品進口增速將逐步趨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望成為新興乳制品貿易伙伴,奶酪進口及幼兒配方乳粉出口將繼續保持增長。
奶業科技方面,集成創新后裔測定和基因組選擇等關鍵技術,廣泛利用國內外遺傳資源;提升優質粗飼料生產技術;提高奶牛飼料轉化率,降低牛奶生產成本,提升奶業競爭力;集成牛場減排和奶牛糞污綜合利用技術;加強奶牛疫病防控綜合技術研發;加強乳制品加工技術研發;加大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開發。
本文根據中荷奶業發展中心7周年慶典中李勝利教授的報告內容整理。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