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國家衛計委編寫了《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居民脂肪攝入過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過30%!
但相當一部分中國居民,還缺乏鈣、鐵、維生素A、維生素D等營養素。就算我們已經吃飽了,但是日常攝入的營養依然無法滿足身體所需,就算一個190斤的胖子,也依然患有營養缺乏癥。聯合國糧農組織把這定義為:隱形饑餓。
目前,在中國有3億多人患有隱形饑餓。
據研究,大約有70%的慢性疾病與隱性饑餓有關。那么,我們每天吃了這么多,食物的營養去了哪兒了?
美國營養學會會刊《營養學雜志》上曾經刊發了德克薩斯大學一項研究成果:近50年來,食物營養在不斷下降。1950年到1999年,研究了43種蔬菜水果,發現鈣、磷、鐵、蛋白質、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的含量平均減少5%到40%不等。
《英國食品》雜志也刊發過類似研究:英國1930—1980年間,20種果蔬的平均鈣含量下降了19%,鐵含量下降了22%,鉀含量下降了14%。在維生素A方面,更是下降了8倍。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范志紅教授也有過此類研究:野菜野果所含的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含量要比種植的果蔬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
曾經我們吃一個蘋果的營養,可能現在已經不夠了,我們不得不依靠吃越來越多的食物,而來維持身體所需要的營養。有時候感覺吃飽了,身體的細胞卻一直很饑餓。
細胞產生的饑餓感,讓我們為了攝入更多的微量元素,吃進了更多的脂肪、糖類和膽固醇,于是患肥胖和三高的人也越來越多。
小時候,在村子里,人們粗茶淡飯,一日三餐,食物也并不豐富,人們看上去瘦削高挑,卻都孔武有力,精神矍鑠。
我們失去的只是食物營養與風味嗎?
網上有一個段子,笑出了很多人的尷尬:孕婦需要買點大骨來**,豬都笑了,“我出欄時都才4個多月,我都還缺鈣呢。”
中國是世界上養豬大國,據統計,2017年全國生豬出欄量6.88億頭,平均每一個中國人,一年要吃掉0.5頭豬,而平均每頭豬需要吃掉139公斤工業飼料。
在養殖行業,養殖周期幾乎是大的成本。人們為了獲得更短的養殖周期,為了獲取更高的出欄效率,普通市場上的肉類畜禽幾乎都達不到自然生長的標準。
一只鴨,可以在38天出欄;一只雞,大約45天就出售了;一頭豬,也不過120天左右就完成它的使命。
它們的生長速度再快,也填不滿人們張開的嘴巴。
這些一生也不見陽光、只在鐵籠子里長大的食物,從一開始就被激素藥物浸泡著。市場上的速生雞,幾乎每天必須要完成50g的生長量,出生后的第2天,就會開始使用抗生素,之后的每一天,藥物幾乎沒有停過。
2016年2月,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江浙滬地區的學齡兒童進行尿液抽檢,發現79.6%的兒童尿液中,都被檢出含有21種抗生素中的一種或多種。
我們的社會發展,不就是為了保護兒童嗎?可是每次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時候,當其沖的反而就是我們的孩子。
2020年的315晚會,直到7月份才開始公布,人們驚訝地發現,一個池塘里的海參,竟然可以被投放20箱敵敵畏。其實,早在2017年,我們合作伙伴原鄉味覺前往大連考察海參的時候,池塘海參投毒的養殖情況,都早已見聞。
在這個千瘡百孔的農業社會里,我們已經無力吶喊了。
土壤誠懇,投入什么反饋什么。
一個月前,在小區的業主群里,有鄰居@我:超市買的小白菜,上面很多藍色的顆粒,是什么呢?
有人先我回答:保鮮劑。有人說:是化肥。當我看到大家正在討論,我就知道他們說的一定是四聚乙醛了。
藍色顆粒其實是一種高效殺螺劑,有效成分是一種叫做四聚乙醛的農藥,主要用于誘殺蝸牛、蛞蝓、福壽螺等軟體動物。雖然殺螺劑被標注為低毒農藥,但是四聚乙醛的毒性并不可小覷,成人食入2.5克就會中毒,食入20克就會死亡。
而20克只是我們一個家庭每天食鹽量。
那些生長在地里的莊稼,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幾乎是在欺負這些不會說話的生靈。
在中國,農藥企業4000多家,研制的農藥1000多種,而我們常見的害蟲卻不過20余種。在1980年,中國農藥產量不過4萬噸,三十多年后,我們的農藥產量翻了近百倍,年產量接近400萬噸。
1980—2018年,我國糧食產量從32056萬噸增長到65789萬噸,糧食產量增長了2倍;而這近40年里,我國的化肥生產量卻從12269.4萬噸增長到5653.4萬噸,增長了5倍!
在這14億人的國度里,平均每一個人一年要吃掉2.67公斤農藥和50公斤化肥。
耕地面積在縮小,糧食產量在增產,化肥農藥越用越多,土壤越來越板結和貧瘠,農殘越來越多,為了維持商品經濟的利潤,只有再一輪地投入更多的化肥與農藥。我們深陷這樣的惡性循環無法自拔。
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的農產品,我們還在奢求營養嗎?
▲在一次問及食品安全出路問題,返鄉新農人馬志勇凝重地望著遠方。
我們本來就吃得不多,為何不吃點好的?
有人曾做過推演:如果把地球上的害蟲都消滅了,地球多存活50年。
我不知道這個實驗算法是否準確,但是我知道,昆蟲早已經存在五六億年了,比人類來到這個地球上還要早100倍,我們真的能消滅掉它們嗎?
我們要學會的農法,終究是永續農業。滅不完的蟲,除不盡的草,它們終究是在提醒我們:生態是一個系統,我們能做的就是共生。
中國大地,本承載了數千年的農業智慧,現在卻過度地消耗著土地資源。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我們占了世界上19%的人口,卻生產了70%的淡水產品,67%的蔬菜,51%的生豬,40%的大宗果品……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是世界上大的糧食凈進口國,大量進口國外的糧食。
這些食物,難道真的是被我們吃完了的嗎?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物流越來越發達,各種電商平臺迅速崛起,我們突然擁有了太多的選擇。食物變得越來越易得,翻手之間,買進天南地北;營銷的無良競爭,低價的東西質量越低,本來物力維艱的農產品,身處城市的我們,也來得毫無感覺。因此,我們從心底里也很難去珍惜那些廉價的,無感的,低質的大眾食品。
如今,我們已經過了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啊,我們需要的不再是產量,而是質量。
如果我們消費者依然不敬天惜物,如果我們依然不尊重自然,如果我們依然五谷不分,如果我們依然高高在上,不俯下身來,如果我們依然自以為是,不開始反思,如果我們依然只看重口感和美觀,不了解種植過程,如果我們不支持生產者轉型……那么,我們憑什么要求農人們保證我們的安全又營養?要知道,在許多農業產地,生產者自家吃的和銷售的,可一直都是兩塊基地啊。
我們的每一次消費,都是對未來世界的投票。
▲總有一群可愛的消費者,在支持者中國農人的覺醒。
參考文獻——
[1]顧景范.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解讀[J]. 營養學報,2016(38)
[2]崔明理.食物營養去哪兒了?[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6(36)
[3]劉淑梅.中國農業競爭力評價與提升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3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