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卡思數據(ID:caasdata6),作者: 張木子,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內容產業發展至今,有個不成文的鐵律:那就是離錢近、離電商近的垂直賽道,往往會有更多裹挾著超大流量的紅人出現。
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并不難理解:一來,離錢近的領域,變現模式清晰,往往會有更多的機構和創作者涌入,也更容易出現專注于該垂直賽道達人簽約與孵化的MCN機構;二來,離錢近的領域,往往細分用戶市場規模也十分龐大,這樣的行業,無論是內容需求還是投放需求均十分旺盛,因此,也是內容平臺重點關注的領域。
正因為此,我們看到:在美妝、汽車、游戲等垂直領域,均出現了粉絲量在 1000 萬級以上的專業型超級大V。
以抖音為例,據卡思數據不完全統計,專注于美妝種草、試色、測評等細分內容的美妝類超頭部大V(粉絲量 1000 萬+)有 4 個,分別是:李佳琦Austin、仙姆SamChak、豆豆_Babe等,而標簽為:美妝+劇情類的超頭部達人則更多;再看一下汽車領域,粉絲量過千萬的超頭部專業達人也達到了 7 個,如:虎哥說車、猴哥說車、小剛學長等。
再來看一下母嬰賽道。
在巨量星圖,盡管標簽為#母嬰親子、粉絲量過 1000 萬的賬號已有 7 個,但認真分析不難發現:他們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專業母嬰達人類賬號,除了主打動畫形式育兒知識分享的@悟禪外,其余 6 個賬號,標簽為:#親子、#萌娃(生活記錄)似乎更加貼切。
而從他們的增粉數據上看,也落后于其他幾個變現力同等強悍的垂類,且有近半數已出現掉粉。
卡思數據進一步盤點了 2020 年1- 8 月抖音月度增粉更快的TOP30 賬號,也難覓專業母嬰達人身影。
然而,作為平臺方的抖音,對于母嬰類賬號的重視度并不低,在巨量引擎官方發布的多份垂直報告里,除美妝、汽車外,母嬰行業是排位第三的行業,可見對母嬰垂類的重視。與此同時,抖音有 6000 萬的母嬰用戶,母嬰細分類內容需求也十分旺盛。
在高速發展的 4 年里,抖音用戶的年輕化特征并沒有改變,無論是在備孕期、孕期還是育兒期, 90 后都已是的中堅主力,對于這些新母嬰人群來說,短視頻無疑是其獲取專業信息的重要路徑,達人種草、專家知識分享,在引導和影響其智慧育兒和消費決策時的作用正在放大。
也因為此,我們能看到,母嬰廣告主們也紛紛將營銷預算悄然遷移到了抖音,但也多面臨“無人可投”,必須反復投“同一IP”的尷尬境地。
據母嬰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62.26%的廣告主表示短視頻/直播將是公司 2020 年營銷投入重點,緊隨其后的是KOL推廣,占比 55.27%;而在短視頻/直播廣告投放預算上,相較于去年,有超 8 成廣告主投放比例超過10%,其中有近 4 成廣告主投放比例將超過30%。
為什么短視頻賽道
難產母嬰專業類大V?
有數萬億市場規模,有平臺流量的較充足補給,有廣告主的積極擁躉,短視頻母嬰賽道為何難產母嬰專業大V?卡思數據(ID:caasdata6)認為,可總結為三點:
一,專業母嬰類達人難被定義;
與美妝、汽車等領域的專業型達人可以憑借化妝師、測評專家、柜哥/柜姐等身份出道有所不同,母嬰類專業達人的“專業性”往往難被定義,UGC們基于自身經驗、在自我探索中摸索出的育兒理念的母嬰達人所輸出的內容,很容易受到敏感且脆弱的寶媽群體的挑戰;
而“持證上崗”的母嬰專家,或傳統微博、微信類母嬰大V(轉型短視頻),則容易陷入“專業有余,而共情不足”的窠臼,所產出的內容不足以滿足挑剔的 90 后新母嬰群體喜愛,多淪為寶媽、奶爸在遭遇育兒難題后的視頻“搜索”資料,與粉絲建立起的情感鏈接極為薄弱;
二,精力有限,優質內容難以持續;
母嬰達人的“高光時刻”,或者說短視頻創作的“黃金時刻”多出現在孕期和早教育兒期,這一階段可取材的內容較為豐富,于寶媽群體中的公信力更高,親密感也更強,但這一階段恰恰也是達人本身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積累知識,照顧幼兒的階段。
當工作、育兒時間難以平衡,而孩子更需要媽媽的照顧和陪伴時,達人們自然難以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內容生產、拍攝和創作,更難與粉絲們建立良性互動,這種情況,有MCN背景的創作者相對能得到較好地解決;
三,母嬰賬號發展是有生命周期的;
眾所周知,在抖音,創作者如果要持續地吸引粉絲,每到一個階段,都需要對內容進行調整,以豐滿人設,給用戶以持續的新鮮感。
對于母嬰達人來說,實際上,從孕期護理到孩子出生再到早教育兒,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主題和側重,這無疑能豐富內容取材和創作,并為自身迭代和轉型提供一些方向。常見的轉型方向為:一,轉型為生活類、健身類、時尚類、美食類(多為輔食制作)達人,以擴大內容和接單半徑;二,轉型為母嬰帶貨主播,通過“專業”人設,來贏得更多寶媽們追隨與消費;三,直接切換內容賽道,從母嬰轉變為萌娃生活記錄,通過記錄萌娃的呆萌、逗趣日常來吸引用戶關注。
但受過往經驗和固有人設的影響,并非所有的達人都能轉型成功,這意味著:每一次轉型,都會面臨粉絲的淘換,當吸粉速度要低于流失速度的時候,脫粉都成了題中之義。
而反觀微博、微信時代母嬰號的發展,會發現:他們的成功相對簡單。微博主打圖文類創作,相對而言創作門檻較短視頻創作低;而到了微信時代,雖然內容偏嚴肅類長文,但無需創作者出鏡,達人完全可以將專業能力復制并賦能給團隊的其他創作者,實現內容的工作化生產。
但在主打UGC創作和“強人設”建構的短視頻平臺,達人即是經營賬號的“門面”,缺少了“門面”營業,即便能因為某一支內容吸引用戶“路轉粉”,也很難激發其長久共情和互動。據卡思數據觀察,相比于其他垂類(如:美妝、汽車等),母嬰賬號的粉絲質量分也整體偏低(注:粉絲質量綜合考量達人粉絲粘性、粉絲互動量和優質粉絲占比)。
誰會是個粉絲量破千萬的專業大V?
給母嬰賬號的 2 個建議
01 在內容創作上:
專業+X,讓內容更富看點,更具代入感
做垂類賽道的機構多存在有一個認知,那便是只要選對了賽道,賬號的初始起量會比泛娛樂賬號起量更快,但粉絲積累到一個閾值,天花板便出現了。
卡思數據曾盤點過粉絲量在10w+的KOL賬號,發現:在短視頻創作賽道, 30 萬是一個小門檻,而 300 萬是一個高門檻,越是垂類的賬號,越過 300 萬的門檻越高。
但相比較而言,母嬰類賬號越過 200 萬都十分困難,據卡思數據統計,在 7 大主流短視頻平臺,粉絲量 300 萬+的母嬰親子類賬號,僅占比該垂類的2.31%;在抖音, 200 萬+粉絲的母嬰賬號僅占比該垂類KOL(粉絲量≥ 10 萬)的3.5%。
當漲粉疲軟,有效播放量降低,用戶互動率意愿下降,轉型便成為了題中之義,但到底如何轉?
我們不妨研究下近 3 個月來,漲粉表現尤為不錯的@年糕媽媽和@年糕媽媽挑輔食。想必看過這兩個賬號的朋友都能總結出這兩個賬號的核心優勢:一,身份特殊,糕媽已經榮升為二胎寶媽,擁有 9 個月的寶貝發糕,這樣的身份,一來可以豐富內容創作題材;二來則可以吸引更多同處此階段的新手寶媽、二胎寶媽的關注,通過糕媽的“言傳身教”,科學育兒;二,內容上,注重用“嘮家常式”的方式來分享帶娃心得和家庭生活瑣碎,以此來展開內容,并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走心式的“短”交流,不僅能夠幫助寶媽,尤其是新手寶媽解決日常帶娃過程出現的棘手問題,成功種草產品;也能通過“共情化”的內容來深入寶媽們的內心,為他們提供一個情緒宣泄的出口。
除此以外,作為微信時代的母嬰大V,@年糕媽媽團隊擁有著專業的背書和極強公信力,這些為其漲粉鋪平了道路,而優質的內容基因,則為其啟動IP雙號提供了便利。
我們不妨把視角進一步打開,再來看看增粉和變現表現均十分不錯的汽車科普類賬號。在卡思數據前述發布的“ 8 月漲粉”一文里,我們可以看到,猴哥說車實現了 3 個月漲粉1195. 8 萬的情況。
而分析其漲粉原因,則是因為在保持自身專業性同時,豐富了內容創作的場景、情境,如:二手車市場,車展、地庫等,并通過與粉絲的實時互動(如:陪粉絲試駕、幫粉絲淘車、修復二手車等),為賬號注入了濃郁的人情味,與此同時,內容里增加具有噱頭和話題點的人設,如:蘭博基尼小姐姐、勞斯萊斯小姐姐、MINI小姐姐等,也有效增加內容的娛樂性和趣味性,為用戶提供了更多互動談資。
對于那些不希望,也不擅長通過劇情化演繹來稀釋內容專業性的博主,建議學習這些賬號的內容創作,以此來打造賬號的獨特記憶點,并通過鮮明人設搭建,打開漲粉局面。而對于具有演繹天賦的專業達人來說,卡思仍然認為,仍可以通過劇情化、故事化的表達,來擴大內容可推薦的用戶池,以制造爆款,突破漲粉瓶頸。
02 在IP人設打造上:
將視角遷移,從寶媽到奶爸,拓寬創作者邊界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母嬰創作者的黃金創作時刻多是在孕期和早教育兒期,但這個時間,往往也是寶媽們辛苦的時候,既需要護理幼兒,又要投身于內容創意,較難以實現時間平衡,而抖音又是一個對內容精致出品有嚴格要求的平臺。
這時候,有計劃投身于母嬰專業賽道創作的創作者,不妨將IP人設的打造往奶爸的方向上做遷移,一來,可減少“寶媽”出鏡的壓力;二來,也迎合了抖音平臺上大量奶爸的帶娃需求,從“父親”、“丈夫”的視角來分享家庭情感故事以及智慧育兒經驗。
據母嬰研究院數據顯示,在抖音母嬰人群中,深入伴娃一線的寶爸占比9%,與此同時,53%的被調研男性用戶(自認為)會經常深度地、高質量地陪伴孩子。而從他們的內容需求上,相比于媽媽,會更加偏好知識性信息獲取,也更為注重對孩子健康、獨立心智的培養。
以@王世不恭為例,這個賬號就是通過視頻記錄奶爸帶娃日常,獲得了831. 6 萬粉絲的追隨。有別于低門檻的萌娃生活記錄,同質化的萌娃段子演繹,這個賬號的特點是將教育理念通過內容的方式傳導出來,且擅長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來引發父母們主動自省與討論,以糾正錯誤的育兒方法。
當然,卡思在這里還有個創作建議:那便是從近半年里漲粉迅速的@瘋產姐妹、@我是田姥姥、@張若宇等賬號汲取經驗,通過生活化vlog的記錄,來降低拍攝、制作門檻,并輔以視角(即:寶爸視角)的呈現方式,來記錄妻子帶娃日常和自己的心得體驗,從而轉嫁寶媽的創制壓力。
這種基于真實記錄式的鏡頭,觀眾的代入感、互動性意愿也更強,且能為賬號建立起自身有別于其他母嬰賬號的特色標簽。
據卡思統計,截至 8 月底,抖音上萬粉以上有母嬰標簽的創作者已突破了 5 萬個,但粉絲量過 50 萬的卻占比不到1%,母嬰創作賽道仍處于“半藍海”的局面。
但我們相信,在平臺、廣告主、達人的共同努力,以及用戶的強內容需求下,個粉絲量突破千萬的專業母嬰(科普/知識分享類)達人,將在年內出現。
他/她會是誰呢?我們不妨一起期待!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