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則乳協聲明被頂到了熱搜,由此話題引發了各方探討,特別是一些試圖以煽動群眾情緒來攻擊整個乳業國標,進而攻擊中國乳制品行業不行的論調,著實讓人心痛。乳協制定國標背后,是千千萬萬乳業人前仆后繼踏出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標準,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其中早已發生變化,暗藏著整個中國乳業的發展史。
長期以來,中國是個農耕大國,耕牛多、肉牛少、奶牛更少。在60年代國家正值困難的時期,有這樣一段心酸往事折射了早期我國乳制品行業的艱難困境。
當時上海福利院的孤兒因為糧食短缺面臨困境,緊急關頭,時任全國婦聯主任的康克清向周恩來總理求助,請求從內蒙調運奶粉。周恩來思慮再三,決定把營養不良的幼兒直接送到內蒙,由牧民撫養。一直到1963年,內蒙古一共接收了約3000名來自上海及周邊地區的孤兒。
往事折射的,是早期中國乳品的難處。1949年建國后,5億中國人只有12萬頭奶牛,4家乳品廠。在中國,養奶牛有天然的困難。個原因是國產奶牛品種所限,產量不夠。另一個長期困擾中國乳業的問題,是“北奶”無法“南運”。國內大牧場在北方,而主要市場在沿海和南方,而那時中國沒有相應的冷藏和運輸技術。
所以,對當時大部分老百姓來說,牛奶是奢侈品,貴且遙不可及。以前,喝牛奶貴,喝牛奶難,而如今,牛奶已經走進尋常老百姓家,我們非常容易的就能獲取到一杯健康營養的好牛奶。
在信息相對匱乏的年代,我們的父母輩60-70年代的人們,他們要怎么樣才能喝到遠在大草原生產出來的鮮奶?如何才能知道一杯牛奶的好處,才要想要去消費和購買牛奶?光靠專家發表論文,群眾代表扯破嗓子喊“要想娃娃長得高,光吃大米和苞谷是不行的,要多喝牛奶”是沒用的。
今天的乳品行業,把牛奶這一產品的認知傳達到每一個消費者,伊利、蒙牛、三元等一眾乳企功不可沒。我們的父母輩對牛奶的認知就是那時候被培養出來的。
品牌即認知,早些時候,消費者想喝牛奶他如何做選擇?仍然是品牌為先。所以,各家乳企通過自身的做大做強,從而才有更多的精力反哺在消費者新的認知培養上。消費者從知道牛奶的好處,到知道如何選擇一瓶好奶,到一天需要喝多少奶,再到自己的身體需要哪一種類型的奶,這些認知,都是不斷的升級,一點點影響到的。
認知要鋪墊好之后,渠道也要跟上。
在渠道上,如何讓北奶南調是乳制品行業曾經困擾的難題。中國幅員遼闊,農村人口遠大于城鎮人口,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由于道路不通暢等問題,人民生活水平難以改善。
正因如此,唯有依靠大企業的資金實力,才能夠做到通過通路精耕把貨從遙遠的大草原鋪到每一家門店,乃至鄉村里小賣鋪。據了解,截止目前,伊利服務的鄉鎮村網點近103.9萬家,通過這些銷售網點,每天1億多份伊利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同樣,各大乳企都在努力著踐行這一使命和責任。
從讓每一個中國人認識牛奶到喝上牛奶,中國乳業排除萬難完成了基礎建設。
當牛奶成為中國消費者餐桌和日常中的必備飲品時,中國乳業肩負的責任也越來越重。如何讓中國消費者喝到品質更好的牛奶?中國乳企也在產品研發和創新上面發力。才有了目前市面上的巴氏殺菌乳、超高溫滅菌乳、發酵乳(酸奶)、調制乳、復原乳、營養強化奶、低乳糖奶等多種乳制品。
其中,巴氏殺菌乳和超高溫滅菌乳分別采用不同的滅菌方式殺菌,巴氏殺菌乳需要在2-6度的低溫下儲存,保質期只有2-7天;超高溫滅菌乳可常溫保存,保質期一般1-12個月。兩種乳品雖然加工方式不同,但帶來的營養是一樣的。我們比較常說的低溫奶和常溫奶就是這兩種。這兩種產品也基本上是原奶制品(生鮮乳),是日常營養補充基礎的奶制品,也是消費量大的奶制品。
對原奶制品的品質,我國農業農村部從2009年開始實施質量安全監測計劃。
通過農業農村部的監測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生鮮乳制品的乳蛋白平均數據已經遠超過國家標準水平(國家標準2.8,全國平均達到了3.25)。
記者去市面上的超市以及便利店搜索了一番,發現伊利等大型乳企的常溫乳制品乳蛋白含量高能到3.8,而在售的國外進口乳品品牌,例如有德運、蘭雀、德亞、牧牌等產品,蛋白質含量集中在3.3-3.5之間,所以,并非國外的牛奶就一定都比國產牛奶蛋白質含量高,拿一款金典有機奶就可以直接碾壓一片國外品牌。
據了解,從各國乳制品標準對比來看,除了歐盟外,其他國家沒有對蛋白質進行要求。
中國國標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生鮮乳主要指標對比
實際上,標準并不是評價乳制品好壞的依據。我國標準中明確規定了蛋白質、脂肪、菌落總數等各項指標的要求,體現的是國家對乳制品行業的高監管和高要求。
目前國家生乳標準,是考慮到我國國情以及我國奶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實際情況下制定的,單單從蛋白質標準較低這一角度來指責國家標準是非常片面的。90年代,我國奶牛小規模散養比例較高,養殖水平相對較低,雖然國家已經在大力扶植規模化養殖,但這也非一日之功。
再者,國家標準的制定是經過了整個行業集體探討,并充分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經過多方調研考察而謹慎得出的,2011年,衛生部的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提到:乳業國標的制定嚴格遵守了相關的流程規定,只是在前期流程中調研、咨詢了三元、光明、蒙牛、伊利、雅培、美贊臣、達能、湖南亞華等乳企的意見。這個名單中既包含了國內主要乳企,也包括幾家外資乳企。而且,從關鍵的審評階段開始,所有企業是不允許參與的。
其實,對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只是一個底線,在國家標準之上,還有企業標準,據了解,伊利的企業標準就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提高了50%,且伊利還有一條內控標準,這個標準在企業標準的基礎上又提高了20%,通過企標線嚴于國標線,內控線嚴于企標線,進一步提升了企業自身食品安全的風險管控能力。
在過去,信息閉塞、交流有限,行業的發展和進步需要時間,產品的升級需要企業發展的助推。但現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成熟,一個普通的消費者都能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他完全可以基于自身信息的獲取和認知,去了解品類,了解產品。所以當前的新時代,每一個企業的使命必須回歸產品本身。
在以前,企業核心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讓消費者看得到、買得到、買得起。
剛剛過去的十年,企業核心解決的是“多不多”的問題,國家經濟水平的上漲,人民消費品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有更多的選擇,給兒童喝的奶,給老人喝的奶,早上喝的奶,晚上喝的奶等等。
站在當前看未來,企業核心解決的是“好不好”的問題,回到企業價值創造的底層,生產出更多基于消費者自身需求和喜愛的好牛奶,更高品質的牛奶。
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發展階段,而每個發展階段的核心,必然是由企業去完成的。在乳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是行業選擇了伊利蒙牛,讓伊利蒙牛這樣的企業擔負著推動行業發展的使命。
事實上,據了解,國內大型乳企目前都已經有了規模化的自建牧場,采用先進的養殖技術,標準化的生產流程,他們的產品,隨著企業的發展,也在不斷地超越自我,并超越國際上的同行。
伊利現代化轉盤式擠奶設備
當完成一個階段的使命,下一階段使命自然奔踏而來。歷史的選擇,再加上企業經營自身的努力,讓伊利蒙牛成為行業的領航者。再下一階段,我們有理由相信,推動行業發展、帶領行業進步的企業值得我們繼續追隨,未來可期。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