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我們的競品品牌在做低價活動,我們也是頭大,不知道該怎么做了。”某品牌大區經理向木帛吐槽。
木帛和幾位營養食品朋友交流發現,大家共同頭疼的問題就是營養食品市場的價格戰炮火猛烈,尤其以直播帶貨為顯著,擊穿底價。
價格戰現象
“99元鈣片吃一年。”
“原價999元,現價300元,購買另送相關營養食品。”
疫情帶來了營養食品的火爆,也帶來一波短暫的非理性搶占市場,以價格換取市場份額的簡單邏輯,開始重新上演。
在母嬰行業,價格戰不是一個新鮮詞,這其實也有矛盾,“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消費不是高半格嗎?寧愿自己吃的穿的差點,也要給孩子好的,”如此,價格戰為何還會在母嬰行業盛行呢?
宏觀層面上看,一是嚴重的產能過剩,奶粉、紙尿褲、營養食品等各行業,全國普遍的產能過剩,庫存積壓,買方市場,就不得不爭相壓價;二是人均收入普遍較低,價格彈性很大,普通老百姓更關注的是價格,“彈性人群”(哪怕只降價一點點,也會大排長隊哄搶的人)占大多數。
微觀層面看,一是行業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沒有明顯的差異化,價格的高低就成為消費者選購商品的重要依據;二是行業壁壘低,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新進入的品牌很快就能加入競爭隊伍,通過降價獲得市場份額。
營養食品行業雖在國家的整治之下,但由于標準混亂,行業細分領域多,目前依然是無序的,沒有形成穩定的價格體系,價格戰不可避免。
正確認識價格戰
但價格戰不完全是壞事,這是大化的放大了市場經濟的特點:優勝劣汰。
所謂價格戰,一方先降價,另一方跟著降價,陷入惡性循環,于雙方而言都是及其痛苦的,“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就看誰能耗得起,剩者為王。
同時,價格戰的存在,也倒逼了行業進步,一是倒逼企業不斷提高效率,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二是倒逼企業不斷創新,形成短暫的差異化優勢,才有提價的可能。
就像初的家電行業,以國美、蘇寧為主的家電大賣場為主,幾乎周周、天天都有活動,這一過程中,淘汰了多少家電品牌,到后來,剩下的巨頭們開始形成某種默契——折扣價就是正價體系,簡單理解就是先提價再打折。
而看營養食品行業的今天,價格戰此起彼伏,一度猛烈到一送一,一送二,甚至一送三,不斷刷新著下限。在看不見的地方,有多少品牌爭相加入,又有多少小品牌扛不住倒下的……
雖然痛恨價格戰,但這是行業進步必經的一個過程,我們要正確看待價格戰,并作出合理的應對。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