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新客銳減”這個標題,我估計全國母嬰行業的老板們會馬上在內心分裂成兩個陣營。個陣營是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的,因為君不見,前天的某高峰論壇上還有專家在大談二胎紅利,上周的某行業大會上還有知名人士在講每年將近2000萬的新生兒數量。但我相信,一定也會有第二個陣營是認同這個觀點的,那就是很多老板們在2018年的前8個月已經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新客減少的現實壓力。
我們把時間節點往前推到2015年10月29日,當晚6點多新華社發布了全面二孩的官方消息,全中國在那一刻幾乎都迎來了喜大普奔的高潮。沒錯,人口政策確實與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尤其是咱們母嬰行業,可以說是人口政策為直接關聯的行業,所以早在2014年9月,《母嬰商情》就曾在頭版發表了題為“從中國人口形勢交鋒看母嬰零售的擴展”一文。
2016年隨著政策的逐步落地執行,全國新生兒數量確實出現了年度130多萬的增長,此種形勢不僅讓身處母嬰行業內部的同行們開心賺錢,更是讓大量的外行跑步入場,加入到母嬰行業來掘金,因為當時有專家預測不僅每年能夠多生幾百萬孩子,而且多生的高潮將會出現在2018年。然而,專家話還未落,2017年的新生兒數據就以回落63萬的事實啪啪地拍紅了他們的臉蛋。但可悲的是,即使這種回落的數據隨處可查,我們卻仍舊在各種會議上看到各路專家或大咖們依然高喊每年2000萬新生兒的誘惑和紅利。說實話,作為一個從業10年多的人,我真的判斷不出來,專家們是故意,還是無知?
今天,時間已經走到了專家們預測的高潮年2018年的9月,事實是不僅沒有絲毫的人口出生高潮,反倒是新生兒數量下滑的官方公告此起彼伏。面對此情此景,《母嬰商情》必須要嚴肅地提醒全國同行們一句話:如果說過去我們還對新生兒數量的增長抱有一絲絲的幻想,那現在必須要清醒地面對新生兒——也就是我們行業重要的新客——持續銳減的嚴峻現實。《母嬰商情》整理了截止到目前全國一些地方的行政部門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新生兒情況,讓數據來告訴您現實有多嚴峻吧: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我們把各地2018年上半年的下降比例加權平均后,推導出一個15.8%的下降比例,2017年全國新生兒數量是1723萬,如果按照這個下降比例推算,2018年全國的新生兒數量大約為1723*(1-15.8%)=1450萬,妥妥滴低于1500萬哦。按照這個推算,今年新生兒數量的下滑是273萬,相比于2017年下滑的63萬,可是四倍還多啊。所以,雖然我們這個結論僅僅是依據部分地區的數據推算的,但毋庸置疑的是2018年新生兒數量大幅下滑,整個母嬰行業是進入了新客銳減模式。
說完了嚴峻的數據,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種銳減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壓力。
先,零售門店拓客難度加大。這點其實是顯而易見的,俗話講“大河無水小河干”,總量的減少,勢必帶來分量的減少。即使你想保持原來的客流量,那勢必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其次,行業內的競爭升級。為了抵抗客流量的下滑,或者是一部分同行希望提升業績的欲望,各家對于新客的獲取就會在方法和資源上極力改善,行業內的競爭真正上升到了財力、智力、魄力、執行力的全面較量。如果說過去一年多母嬰零售行走在深水區,無論是水深3米,還是水深5米,對于具有良好技術的游泳選手,其實都可以保證持續前進。那么從現在開始,母嬰零售則相當于行走在沼澤地,不僅你的泳技越來越難以施展,而且還有泥濘的阻力,讓你行進的步伐更緩慢。
第三,行業外的新生力量持續入場施壓。或許有的同行看到這里會問,既然母嬰行業形勢都這么嚴峻了,怎么還有外行入場?那說明你忽略了一個統計數據,那就是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這個數據是自打2007年開始有統計記錄的,不幸的是2018年至今,這個數據創下了有記錄以來低的一次。說得直白點,就是好多行業比母嬰行業更難做。那邊難做,這邊還有專家們持續向他們鼓吹2000萬新生兒的大餅,你說他們能不走進母嬰行業的大場子嗎?
行文至此,或許會有人發問,《母嬰商情》為什么要如此唱衰自己從事的行業?非也非也,我們真不是唱衰,我們只是提醒大家在冷靜思考中未雨綢繆,做好變革的準備。因為我們絲毫不懷疑,母嬰行業的大盤子今天仍舊在擴容,母嬰零售的增長空間今天也完全是可見的。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我們看到《母嬰商情》從三年前倡導的“盈利模式重塑”策略中的母嬰服務項目,早已經從星星之火發展到了燎原的現狀,而家庭消費板塊也已經在越拉越多的地方脫穎而出,為行業的發展探索了良好的榜樣。
后,我還是愿意送大家一句俗話: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強大。母嬰行業的新客銳減,但愿能成為讓你強大的助推劑。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