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在第三屆“互聯網+食品安全”論壇上,與會者共同探討如何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提高監管效能,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國務院食安辦副主任、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孫梅君在論壇上指出,“互聯網+”食品新業態蓬勃發展,線上線下融合打通,重構了生產經營模式,讓原料的供應商更優、產品的價格更低、品質品牌更好、食品更加安全可靠。與此同時,食品安全監管也應順勢而為,進行線上線下聯動的監管方式革命,這對保障好“互聯網+”時代的食品安全尤其重要。
2018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現場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監二司司長馬純良介紹,互聯網食品每年的銷售額近十萬億元,加強互聯網食品安全監管是民生要事。要發揮監管部門、輿論和社會的作用,形成共享共治合力。
"加強互聯網食品安全監管,一個有效的辦法是加強互聯網經營的監測,”馬純良表示,“下一步我們會要求平臺和地方的監管部門進行密切聯系,把對入網經營者的評論作為監管的一個線索來加強調查,加強監管。”
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創新技術和消費升級的雙輪驅動下,零售業已經迎來了重大變革。
過去,消費者購物跟著企業渠道走,貨鋪在哪,就到哪里買。
如今,新零售時代來臨,消費者無需出門,即可輕松買遍全世界。
但不管消費怎么變化,消費者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仍然是重要挑戰。
那么,互聯網+,新零售,消費者關心的食品安全該如何應對呢?
以高端技術規范安全標準
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高延敏強調:“近年來我部對食品行業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十分關注,一直堅持的理念就是以安全為先,把保障食品安全作為食品行業的重點,全面提升發展的質量,推動食品工業健康發展。”
以全面溯源重建信任體系
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表示,在當下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中,“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問題備受重視。數據顯示,2016年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只有58%,這說明我們現在處于低信任度社會。
面對信任挑戰,很多大型食品企業都紛紛打造新型渠道銷售云平臺,這是個一鍵式溯源體系:運用產品身份證+移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實現的全流程防偽溯源,在產品質控、渠道規范、多元化營銷等方面助力集團發展。重構了一個全新的人(多元化消費體驗)、貨(支持多品牌運營)、場(數字化渠道管理)的生態關系。
消費者只需要點擊“一鍵溯源”或直接掃描產品上的溯源碼,就可溯源到可信、可靠、可查的全流程信息(會員消費-門店銷售-渠道流轉-質量保證-檢驗-包裝-生產-采集-原料等)。從原料到成品,從采集到渠道,經過何種檢驗,一切的一切掃碼即可輕松獲取。以二維碼為入口,消費者掃碼就可快速辨真偽、溯源頭、獲積分、玩互動、享服務。
更神奇在于,追溯是雙向的,正向自上而下追溯產品構成、生產及渠道信息,反向自下而上追溯產品工廠信息,加工工序,終追溯到原料采購,牧場,奶牛等信息。
從布局優質產品原產地到建立行業標準,從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手段為食品安全提供線上保障,到將線上信息輻射線下,從而構建起整個新零售基礎設施。新零售正在為數字時代的食品安全貢獻新的力量。
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線上技術優勢,賦能線下生態,協助政府創新食品安全的社會治理方式;通過數據共享、全程留痕、實時追溯、線上線下結合等舉措,努力實現平臺銷售食品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溯源和平臺治理方式,助力食品安全監管效能提升。
在從布局優質產品原產地到建立行業標準,從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手段為食品安全提供線上保障,到將線上信息輻射線下,從而構建起整個新零售基礎設施。新零售正在為數字時代的食品安全貢獻新的力量。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