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稱為中國消費升級的元年,居民的消費觀念、消費模式和消費業態都在發生著改變。就母嬰市場來說,以往媽媽為了“放心”,更愿意進店購買母嬰用品,而隨著80后、90后成為母嬰市場的主力軍,媽媽群的消費習慣和理念也有所不同,例如70后媽媽重實用,而80后媽媽重品質,90后媽媽重品牌,這也會帶來消費者對母嬰用品需求的差異性。
母嬰行業是一個細分市場,從傳統的門店,到今天的電商母嬰,再到海淘的母嬰平臺甚至社區化的母嬰電商,其不同于其他消費,是一個長周期的剛性需求。隨著母嬰內容紅利越來越明顯,母嬰電商也誕生了眾多產品和模式,共同搶占萬億規模的市場蛋糕。據360手機助手數據顯示,與“母嬰”相關的應用有512款;應用寶的數據顯示“母嬰商城”類應用達132個,“備孕”類應用達90個,“育兒社區”類應用數達53個,主要有五種模式:綜合電商類有天貓、京東、蘇寧易購;垂直電商有貝貝網、蜜芽寶貝等;母嬰社區類有寶寶樹、媽媽網等;移動電商母嬰類有辣媽幫;品牌商建立自己電商平臺,如貝因美等。
但反觀目前先有電商模式的發展,正面臨著諸多困境。
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B2C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7年第2季度》數據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中國母嬰電商市場份額中,天貓、京東和貝貝網位居三甲,占比34.9%、22.8%和5.6%,而重金投資寶寶樹的聚美優品僅占1.1%的市場份額。
這份數據背后透露出的問題值得深思:其一,大平臺正面臨著有流量卻不能深耕的困境,母嬰垂直電商爭搶流量與渠道難免被拖入價格戰。但回歸媽媽們的消費需求,價格之爭并不能解決母嬰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如媽媽們對國內母嬰品牌始終心懷顧慮,熱衷國際一線大品牌,對母嬰電商的創業者來說,解決產品供應鏈的問題就是要解決的問題;其二,大品牌的高溢價以及母嬰用品的使用周期、衛生、質量安全,同樣是媽媽們關心的問題,這就要求創業者去不斷嘗試新的模式聚攏這部分消費人群。
基于上述現狀與洞察,母嬰電商開始出現創新的模式。之前的拿趣APP,通過“閑置物品免費拿、分享物品得積分、申領物品靠積分”等新玩法進入二手市場,成為了閑魚、轉轉之后的二手閑置物品交易圈內的生力軍。在迅速獲得了近500萬用戶后,拿趣以B2C模式挺進母嬰電商市場,實行了耐耗類母嬰用品的新品租賃模式,在嶄新的領域里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和國內400多家月子會所的合作也是在模式與渠道的探索和創新,連接了線上與線下的母嬰消費群體。
拿趣APP推行“以租代買”模式,讓注重品牌與品牌的年輕媽媽們能夠以低于市場價格數倍的價格租用國際母嬰耐耗品,通過按使用時間支付租金,到期再退還給拿趣惠用。這種全新的“減負、共享”購物方式開始影響更多的新一代年輕媽媽,在母嬰消費群體獲得了不少贊譽。據了解,在拿趣上原價2000-12999不等的商品,實際租金低至一折起。以一款Kiddy的安全座椅為例,原價2298元,在拿趣只花499元就能租三年。用戶租滿三年使用完畢后,座椅即可直接退給拿趣,用戶拿到自己抵扣租金后的余款,平臺收回座椅之后再按二手品平臺出售。
通過這種租賃到回收到出售的全流程,拿趣開辟了一條以租代買,解決出行、喂養、寢具、玩具問題的道路。未來,還將在滿足母嬰高端消費需求、降低消費成本的同時,讓消費需求從低頻變為高頻,不斷增強用戶粘性,為中國消費者開創一個全新的母嬰租賃消費世界。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