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母嬰產業的進一步壯大,與母嬰相關的領域逐步被挖掘,母嬰在線健康醫療就一直被譽為是互聯網產業的下一個風口。的確,在線健康醫療可以省掉孕媽媽們很多麻煩。然而,構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健康的概念雖被許多人看好,但隨著互聯網創業的在線醫療標桿企業春雨醫生的落寞而稍顯困局。
可以看到,近年來的市場趨勢,BAT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搶灘布局,甚至有很多創業新手也一頭扎向在線健康醫療行業。隨著二孩政策的開放,婦幼的醫療需求凸顯。而線下就醫的痛點,催生了用戶對于在線醫療的需求。目前除了典型的綜合性在線問診平臺外,在婦幼的垂直性領域,也已經有很多母嬰在線醫療分享平臺出現,例如康大預診、媽咪知道、陽光婦兒等主打兼職婦幼醫生的在線問診服務,以及如康優寶貝提供兒科醫生上門服務等母嬰在線醫療機構。
據春雨、好大夫、平安好醫生、快速問醫生等數據統計,婦產科和兒科,是熱門的在線問診細分科室。例如兒科問題一般小而輕、多解決生長發育而不是治病問題。據業內人士分析,兒科、婦幼領域線上咨詢可解決至少30%-40%的常見問題。
母嬰在線醫療玩家大盤點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2015年,中國移動醫療的市場規模接近50億元,而從母嬰行業觀察統計的2016年以來的母嬰行業在線醫療投融資情況來看,母嬰在線問診依舊十分火熱,但業界悲觀預計,在資本寒冬下,將有高達九成的平臺會因為缺乏資金和清晰的盈利能力而被淘汰。母嬰行業觀察盤點了近年來扎堆母嬰圈的移動醫療企業,可供大家參考:
(一)備孕、孕期
備孕和孕期的醫療健康服務,也是目前互聯網醫療公司集中的領域。當然,這些區分不是的,比如媽咪知道,除了備孕功能外,其實更多是強調兒科服務的功能。
從初步整理的這些創業公司看,有以下兩個特征:
,很多移動醫療企業處于創業早期,大多數都是A輪左右,而且融資基本上發生在近兩年之內,即單獨二胎政策實施之后。據母嬰行業觀察對今年母嬰移動醫療投融資統計的情況來看,資本市場對這個領域創業公司的熱情日漸高漲,機會仍然很大。
第二,母嬰移動醫療與在線硬件結合,在母嬰領域的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中,不乏在線咨詢平臺,同時也要注意到,很多公司都是在線咨詢與硬件設備相結合。也就是說,能夠提供有效的數據解讀,將十分重要。
(二)新生兒、兒童
在生育初期,媽媽和寶寶的醫療需求是很難明確區分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會逐漸具有獨立的需求,而且這個需求的周期將非常長,加之我國兒童醫療資源緊缺,很多創業公司看中新生兒與兒童領域也正是看中這些痛點,才使得幼兒移動醫療遍地開花,比如多年熱衷于兒童健康教育的崔玉濤醫生,目前已經在微博上擁有將近540多萬粉絲。
(三)不孕不育
與生育相對應的就是面臨不孕不育的人群。從舉例的兩家公司看,好孕幫側重備孕管理,而問問醫生則是主打試管嬰兒服務。不孕不育人群的數量,并不會因為二胎政策的變化而變化,但這個人群仍然值得重視,原因在于:先,這是個高度細分的人群,從不育到生育到二胎,需要更長的服務周期。第二,這類人群是面臨著一個需要具體解決的問題,相比健康人群,他們對醫囑的遵從行更強,數據積累也將更加精確。
(四)延伸領域
上面提到的備孕管理、母嬰健康管理等,都是移動醫療直接針對的領域。除此之外,母嬰移動醫療的延伸領域還包括孕期餐食、產后健身,以及包括與養生等相關的泛健康管理領域,如美柚、大姨嗎、芭比辣媽等,這些領域里也不斷有領頭羊涌現出來。
在線問診無法逃避的痛點
母嬰行業觀察通過與一些專業人士溝通調查了解到:部分人認為醫療是一個重資產的O2O項目,盈利模式難,資金需求大。事實上,線上醫療掛號問診之前很多家做過,后來都垮了,另外如安心陪診,生存也很艱難。甚之,有人說線上問診是醫生賺外快和簡單安慰劑,以及引流病人去醫院的手段。對于患者來說,望聞問切查及治療性診斷缺一不可,一旦出醫療事故,問題就大了。但也不乏有人持積極態度,醫療需求大、優質醫療資源不足、分診體系不完備,讓掛號難、排隊久、看診時間短、繳費難,成了患者線下就診的主要痛點,如果看得到這些需求,你就不用懷疑在線醫療的價值。
在線健康醫療一直被稱為互聯網產業的下一個風口,但為何這股風卻遲遲沒有吹來?它到底面臨著哪些痛點呢?
,在線問診跨界大,運營難度大。母嬰在線醫療橫跨母嬰圈、互聯網圈、醫療圈等多個行業,行業本身需要創業者具備“全能戰士”的能力,運營難度很大。其次,涉足醫療行業,就必須得沖破醫療行業專業度高、壟斷性高、政策風險高的“三高”障礙,這一因素使得移動醫療始終盤桓在診前、診后等傳統醫療服務的邊緣,無法真正觸及“院中看診”這一核心。
第二,醫患關系難以建立信任。醫療資源的不足與分配的不平衡,醫療事故的頻繁發生,無論對于醫生還是患者,信任,早已成了懸在醫患關系頭上微妙的一把刀。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當前的中國醫療領域缺乏的應該是醫患雙方的互相理解。但很多在線醫療機構出于功利的目的卻搞錯了方向,把重兵布在了信息采集與技術對接,從而在實際中接管了醫生的多項工作,卻又無力去解決醫患之間有可能出現的各種誤會與不暢,這種結果會人為地放大患者對于醫生的不信任,讓更多的患者產生“久病成良醫”的錯覺,依靠在線醫療的普及知識來確保自己的健康,顯然是極其幼稚的。
第三,在線問診起步晚,基礎弱。先,我們要清楚在線問診的目的不是顛覆傳統醫療體系,其出發點應是與傳統醫療一起更加切實的解決患者就醫問題。相比于國外的醫療發展水平來看,筆者認為,從大的框架上,在線醫療的發展面臨著三個基礎問題:一、缺乏醫療信息化,沒有醫療信息的數字化,移動醫療或者數字醫療就缺少底層的運行支撐。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醫療體系和營銷體系,清楚定義在線醫療機構的性質,如何制止過度營銷、過度醫療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三、目前難以實現醫生自由執業、缺乏商業保險的奠基,沒有醫生自由執業,醫生使用移動醫療的動力就很微弱,沒有商業保險支持,移動醫療商業模式就難以持續。
第四,盈利模式尚未成熟。“隔空看病”的輕問診模式其實是屬于低頻次的消費行為,單純的燒錢模式并不能有效的搶占市場份額。互聯網醫療,其關鍵是在于做好垂直領域的行業細分,面向醫生或藥企、醫療器械供應商提供服務,而不是僅僅面向患者端。兩年多的實戰已經說明移動醫療不能照搬互聯網高舉高打的做法,醫療的低頻性難以改變,單純追求用戶數只會誤入歧途。縱觀現在很多在線問診項目都處于搶奪入口、培養用戶消費理念階段,普遍沒有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或形成良性運轉的價值閉環,只能靠資本源源不斷的補貼維持運轉,現階段一旦資本補貼斷掉,整個業務模式將難以為繼。
母嬰在線醫療的可能性有哪些?
如何講好母嬰在線醫療故事,在消費升級的互聯網環境下,如何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以及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并實現母嬰在線問診行業健康的盈利,或許未來母嬰在線醫療的走向會有如下幾種可能:
1、免費時代終結,付費才是真愛。先,我們應該把在線問診定義為一種專業服務,而不僅是簡單的信息供給。當我們把在線問診定義為一種專業服務時,我們應更關注用戶服務體驗而不是要搜集醫療數據,當用戶理解了你是一個能滿足他某方面需求的服務、而不僅僅是信息時,他就會放下戒心信任你的服務,付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當然,收費不是目的,提供專業的服務,切實解決用戶問題,贏得用戶信任才是根本。
2、結合線上問診的“輕”與線下醫院的“重”,打造醫療O2O閉環,線上做服務,線下開醫院。在母嬰領域,隨著85、90后已經逐漸成為家庭角色的核心,網絡原住民出身的這些用戶喜歡輕問診的方式,至少會讓他們掌握更多的相關信息,減輕內心焦慮。另一方面,線下打造醫療服務場景化,移動醫療的佳使用場景,依然是基礎醫療機構和家庭,而非三甲醫院。同時,移動醫療在線服務隨著產品體驗提升、產業鏈延伸、支付方加入,線下服務將把用戶體驗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越來越觸及用戶在醫療需求上的痛點,用戶就會越來越接受和享受這樣的服務,而不再理解為僅僅是一種信息,并且可以更加信任在線問診的服務。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移動醫療的流量變現模式,依然集中于打造線上服務結合線下落地的O2O閉環——以線上平臺的基礎服務作為入口,線下的增值服務黏住用戶,通過滿足多層次細分需求的付費產品體現平臺價值,實現盈利。
3、智能技術的加持,升級母嬰在線醫療服務。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化技術不僅能夠直面患者,更精準的監控和收集患者醫療情況,也能夠直接輔助醫生進行診斷和遠程手術。另一方面,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的成熟,可以縮小醫生之間的知識差距、提高診斷準確率,緩解優質醫生資源短缺問題。甚至包括VR技術,成為醫療行業的概念化應用,能夠提高醫生和患者的在場感和沉浸感,實現遠程的“面對面”治療。想象一下,當將來機器深度學習的技術發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醫生人工回答問題,比如60-70%比例的提問都是常見問題,醫生和機器的回答沒有太大差別,一旦成本降下來,再加上能培養起收費習慣,盈利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
總結
有了市場化的醫生、醫療機構,有了足夠活躍又處在增長期的用戶群體,還有了可以明確帶來收益的渠道,母嬰領域的互聯網創業確實可以期待更多。總之,互聯網醫療壁壘本質上是用戶對品牌的信任、口碑,以及你能提供服務的能力。信任是服務收費和線下導流的基礎,扎實的服務能力也是好口碑、高復用率、后期商業化好保障。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站在風口的母嬰在線醫療,一旦能更加有效的利用大數據提升醫療行業的效率,并且堅持口碑和品質,保證醫療服務質量,提供跟得上“消費升級”的醫療服務,就一定能有所作為。
在線咨詢